《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说,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表示,在未来的几天和几周内,COVID-19病例数、死亡人数和受灾国家的数量将可能进一步攀升。世卫组织一直以来对疫情持续评估,对病毒的扩散和令人震惊的不作为状况深感关切。为此,世卫组织评估认为,COVID-19已具有“大流行病”(pandemic)特征。

他说,过去两周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增长了13倍,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增加了两倍;目前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1.8万例,死亡病例达到4291例,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医院里为生存而战。未来几周内预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以及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量还将进一步攀升。

他说:“我们以前从未见过冠状病毒引发的大流行。我们以前也从未见过得到控制的大流行。” 他再次呼吁各国采取紧急的、积极的行动。“我们已经响亮而清楚地敲响了警钟。”

他强调,已经有国家证明,这一病毒带来的疫情是可以被阻遏和控制的。这是首次由冠状病毒引发的全球大流行病,同时也是首个可以被人类控制的大流行病。

他援引世卫组织数据说,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的病例中,有90%集中于4个国家,其中中国和韩国疫情严重程度已经显著下降。此外,有81个国家和地区仍未报告任何病例,有57个仅报告了10例或更少病例。

谭德塞强调:“对于许多正在应对大规模聚集性感染或社区传播的国家来说,挑战不在于它们能否做到这一点,而在于它们有多大意愿去这样做。”

3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中)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 摄

谭德塞强调,当前各国面临的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所有部门和所有人都必须投入到这场斗争。各国必须调动全政府、全社会,围绕防止感染、挽救生命和将降低影响建立全面战略。

谭德塞呼吁所有国家激活并扩大应急机制,做好民众风险和自我防护宣传,筛查、隔离、检测和处理每个病例并跟踪所有密切接触者,筹备医院,保护和培训医护人员。

他说,虽然大家都在关注“大流行”这个词,但“让我给你一些更重要、更可操作的词:预防、准备、公共卫生、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人。我们团结在一起,冷静地做正确的事情,保护全世界的公民,这是可行的。”

世卫组织紧急事务技术主管科霍夫在会上呼吁各国重视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这些措施相对于关闭学校、取消大型活动而言成本更低,操作性强。

更重要的是,检测可以增强政府对本国疫情的了解,通过掌握证据加深对病毒传播的认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行动。她强调,各国需要反复不断的思考,是否已经为疫情加剧做好准备。

如何界定全球大流行?

“大流行病”通常指在全球范围影响大量人口的流行疾病。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上一致的定义,各国卫生机构对其理解也并不统一。

传染病在英文里有5种形容词,从轻到重分别是Sporadic(零星的)、Endemic(地方性的)、Hyperendemic(高度地方性的)、Epidemic(流行的)、Pandemic(大流行的)。换言之,大流行(Pandemic)是用来形象波及全球、严重程度最高的传染性疾病。

此前,谭德塞9日在日内瓦已经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的威胁“已经变得非常真实”。世卫组织也一直坚持使用流行病(Epidemic)的提法。

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病毒疫苗学家卢山在接受采访时说,判定“全球性大流行”主要有三条标准。

首先,疾病是在几个洲同时暴发;

其次,人群比例大;

第三,疫情“像到处烧的野火一样”失去控制。

事实上,被世卫组织认定或历史公认的“全球大流行病”,包括14世纪黑死病、19世纪末天花、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全球大流行病。这场波及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H1N1疫情历时16个月,造成1.85万人死亡。

全球大流行是否可控?

新冠肺炎演变成“全球性大流行病”,不仅说明疫情严重程度的提升,也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不过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历史上首次可控的大流行病。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看来,谭德塞做出以上判断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

一是基于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防控经验,目前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已降至两位数,新加坡防控成效也得到认可;

二是随着疫情扩散,现阶段各国民众的防控意识更强,防护物资的生产也开足了马力,这些都有利于疫情的全球防控。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所言,中国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世界树立了标准,有中国的经验,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世卫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等专家也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给予积极评价。

此前,世卫组织曾于1月31日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并在2月28日将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11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世卫组织即使宣布‘大流行’,对各国也没有约束力,更多是倡导各国加强防控,提供各种策略和指导意见,防控成效还要看各国决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麦克劳斯则表示,各国催促世卫组织宣布疫情为“大流行”,目的是让全人类正视疫情,这有助于相关部门获得应对疫情的所需资金。

国际合作难点如何突破?

事实上,比起世卫组织何时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病,更重要的是各国如何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外界注意到,当前国际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汤蓓指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至少存在三个难点。一是目前不少国家的资源聚焦于本国或本地区,无法保证国际合作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比如世卫组织呼吁成员国捐款的6.75亿美元资金目前到位不足一半;二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本身就面临多种公共卫生挑战;三是各机构组织之间还未形成有效机制,难以确保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相对公平而有效的分配。

对于上述难点,汤蓓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既意识到疫情之严峻,又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有效经验,因此可以也已经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她进一步分析,中国有南南合作的基础,善于把相对简单、低成本但有效的方式推广给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地抗击疫情。

3月10日晚,意大利紧急求助中国,两国外长约通电话。3月11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等人组成的中国抗疫专家组启程驰援意大利。此前,中国医疗专家组已先后赴伊朗、伊拉克等国开展支援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亦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