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红云冲天照九霄 千钧核力动地摇

图为邓稼先在工作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默默无闻地为中国的核武器奋斗了28年,为新中国的原子弹事业奉献了一生,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36年,他在北京崇德中学同杨振宁因父辈相识而成为好友,兴趣爱好转为数理学科。17岁时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吴有训、周培源、叶企孙、吴大猷等多位知名物理学家,受到了第一流的学术培养。 西南联大校歌中“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更是鼓舞了他爱国救亡的热情。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核物理学前沿《氘核的光致蜕变》论文,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的第9天就果断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乘海轮返回当时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1951年起即在《物理学报》上发表《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奠基。

1958年盛夏,时任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和国家核工业主管部门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表示国家要准备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这项艰苦的、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邓稼先开始了他后半生隐姓埋名、不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不能和别的朋友随便交往、不能说自己在什么地方、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的非正常生活。邓稼先在告别妻子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的人生就非常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1958年邓稼先受命担任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经1963年受命转去承担氢弹理论设计任务,到1986年7月他为中国原子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有四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是一颗用核材料铀235制成的原子链,采取內爆式,托在12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地面塔爆。其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21年后,即1985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邓稼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第二个里程碑是1967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这颗氢弹用飞机空投,其爆炸威力约相当于300万吨的普通TNT炸药。使用了铀235、铀238、重氢、锂6等核材料,采用了裂变-聚变-裂变型方式。同样是1985年,邓稼先因“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10月地下核试验取得了第二代核武器(中子弹)突破性成功。邓稼先高兴地写下诗作:“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5年后的1989年,邓稼先因 “核武器的重大突破”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但他已逝世3年了。

第四个里程碑是1986年4月,由邓稼先和于敏署名,完成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此后,按照这份建议书制定的目标、途径和措施,十年后终于使我国达到了能够停止核爆试验,代之以实验室模拟的高度。

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研制“两弹一星”历程中培育生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人自尊自觉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骨气,奠定了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的力量之源。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