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从校园到社会,从知识到素养:解码科学教育的全民赋能之路

从校园到社会,从知识到素养:解码科学教育的全民赋能之路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其潜藏的育人潜力,终将转化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全球话语权的核心实力。而这份潜力的释放,从来不止于校园的围墙之内,更需要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场馆等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共同打开科学教育的无限想象空间。

一、科学家:以 “故事之力” 架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科学教育是支撑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举措,但其核心使命早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对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育:既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锤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更要通过科学启蒙传递人文关怀,帮助人们以理性视角应对现实问题,推动社会文化向健康理性方向演进。

相较于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更聚焦科学素养的培育与科学精神的熏陶,而 “讲故事”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从人类演化史来看,以故事为载体的知识传承,本就是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风靡,曾点燃无数青少年对生物工程的热情,华裔生物学家张锋便坦言,12 岁时观看该片的经历,直接激发了他对相关领域的探索欲;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则以 “科学家作家” 的身份,用鲜活文字让科学走进大众,成为跨界典范。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 的科学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一个个科研故事里。袁隆平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以敢疑求真的态度突破认知局限,最终培育出杂交水稻,便是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交融的生动样本。这种故事的感染力,能打破年龄与认知层次的界限 —— 无论是中小学课堂上的孩童,还是职场中的成年人,都能在共鸣中留存好奇心与探索欲,转化为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科研机构:以 “场景赋能” 补上科学教育的 “实践课”

加强科学教育,本质上是回应 “钱学森之问”、破解关键科技领域 “跟跑” 困境的战略选择。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头,恰好能为科学教育提供最鲜活的 “实践土壤”—— 科学教育为科研输送后备人才,科研则为科学教育提供真实场景与资源支撑,二者形成闭环共生的生态。

相较于课堂上的理论传授,科研机构的独特优势在于 “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结论的完整科研流程,能瞬间缩短课堂与前沿的距离,解决 “教育与实践脱节” 的痛点,引导学生实现 “学会知识 — 会学知识 — 会用知识 — 学会思考 — 学会创新” 的阶梯式成长。

中国科学院的探索早已起步:20 世纪末成立的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近千位科学家以 “人梯” 角色传递热忱,不少早期参与的学生已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者。2015 年启动的 “‘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 计划,更通过 “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 等平台,搭建起科研、教育、科普机构的跨界交流桥梁。

针对科学教师这一 “关键枢纽”,2022 年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启动 “科学教师素养提升” 计划:“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 筑牢教师的理论根基,“特色研修班” 由科研人员手把手指导,将专题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能力,同步推出的百余节 “科学公开课” 则让优质资源辐射全国。未来,中科院还将进一步布局跨学科研究性课程,激活野外台站、标本馆等阵地价值,以 “长期主义” 思维助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三、科技场馆:以 “生态重构” 实现从 “参观热” 到 “学习热” 的跨越

2025 年暑期,各地科技馆的 “一票难求” 成为社会热点:辽宁省科技馆单日接待量突破 3 万人次,新疆科技馆延时开放至 20 点,中国科技馆门票开售即罄且京外观众占比超 90%—— 这背后,是全人群对科学教育的旺盛需求。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科技馆已不再是单纯的 “科普场所”,而是城市科学文化的地标、知识传播的枢纽。“十四五” 期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征集 3678 项优秀资源,中国科技馆搭建的网络平台入驻 292 家机构,开展 694 场直播、共享 300 余节课程,形成了资源聚合的规模效应。配合 “双减” 政策推进的 “馆校合作”,更让科技馆资源与学校课程深度衔接,2021-2024 年累计服务 281 所学校、12 万人次学生,还培训了 3615 名科学教育工作者。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馆建设仍有短板:截至 2024 年底,全国达标科技馆虽增至 548 座,但人均拥有量、分布密度仍有差距,部分场馆在资源配置、内容创新上潜力未充分释放。未来,科技馆体系需实现三重升级:一是服务范围 “下沉”,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向偏远地区倾斜,助力乡村振兴与科学教育均衡化;二是合作模式 “深化”,建立馆校长效机制,推动 “科技馆里的科学课” 常态化;三是体验形式 “革新”,借人工智能、5G 等技术实现数智化转型,打造沉浸式场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结语

科学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为每个人埋下 “探索未知” 的种子,为国家培育 “敢为人先” 的力量。当科学家用故事点亮兴趣,当科研机构用场景锤炼能力,当科技场馆用生态承载需求,再辅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科学教育便能突破边界、浸润全民。这份从好奇心到行动力的转化,终将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洪流,让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更加稳固。

https://www.newskj.org/kxts/192240.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