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天府新区第三中学成功举办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巴蜀非遗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成都皮影为例》开题论证会。本次会议汇聚高校专家、区域教研员、一线教师及兄弟学校课题组,共同探讨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新路径。

在传承中守护根脉,于创新处点亮未来
课题精准选取成都皮影这一巴蜀文化瑰宝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系统化、常态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其核心目标,绝非简单地引入一门技艺,而是期望通过课程化浸润与项目化驱动,让古老的皮影艺术在校园中重新“活”起来,将文化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生根发芽。
会议由天府三中魏欣宇老师主持。课题主研人、天府三中校长助理熊伟阐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育人理念,并介绍了充满活力、跨学科融合的课题团队;冯楠老师代表课题组进行立项汇报,系统阐述了以成都皮影为核心载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即通过拆解其艺术元素,融入多学科教学,旨在用皮影讲好中国故事;李蓓老师继而补充,介绍了课题将继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思考民间文化如何转化为校园文化,并构建科学的跨学科评价体系。
随后,会议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标志着这项兼具现实意义与深远文化价值的探索正式扬帆起航。
在肯定中指明方向,于精进处雕琢细节
本次会议特邀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杨玻副教授、向朝楚副教授,以及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元齐老师作为评议专家。专家们在高度肯定课题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宝贵建议。
杨玻对课题的系统性目标和清晰的理论框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指出,皮影本身就是一门融合了声、光、电的综合性艺术,天然具有跨学科的属性,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他建议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中,重点打造“数字皮影工作坊”,并大胆引入AIGC等前沿技术,让传统工艺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同时,杨玻也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非遗进校园,核心究竟是技艺的传承,还是文化的浸润?他提醒课题组,要警惕课程体系过于偏向实践操作,而忽略了文化认同的培养。真正的传承,是让孩子们理解皮影背后的故事与精神,而不仅仅是只学会操纵影人。
向朝楚则将关注点放在研究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上。他建议,在选取实验样本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差异,选择两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年级进行深入实践。他强调,借用成熟的理论量表与结构模型,能帮助课题组更科学地评估教学成效,从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新皮影教育方法论。
潘元齐的点评颇具辩证色彩,他引导课题组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何为传承,何为创新?他指出,在研究中必须厘清哪些是皮影文化中不可变的文化内核(即传承),哪些是可以结合时代进行改变的表现形式(即创新)。此外,他特别强调,课程设计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自然打破学科壁垒”和“项目式学习”必须在具体的教学进度与计划中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融合真实发生。
区域联动,构建非遗传承教育共同体
本次会议不仅是天府三中的开题会,更是一次区域性的非遗教育研讨。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小学的羌绣课题组与四川天府新区美岸小学的川茶课题组也受邀参会。他们在交流中表示,此次论证会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范式参考和思路启发,专家们的点评如同一次“集体会诊”,对他们各自课题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这种跨校联动,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巴蜀非遗传承教育共同体。
顶层设计,让研究扎根生长
课题负责人、天府三中党总支书记叶超不仅表达了学校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全力支持的决心,更勾勒出清晰的实施路径。他提出了“面—线—点”的三级推进策略:将皮影文化作为普及性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生开设选修课进行系统学习;最后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校队进行深度培养。同时,他特别指出要拥抱现代技术,鼓励学生运用3D打印、计算机编程乃至AI进行皮影的再创作,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异彩。
“皮影不止于幕布之后的光影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一种教育的载体。此次开题,不仅是一个课题的起点,更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叶超表示,期待在专家引领、学校支持、教师实践与区域联动的多方合力下,巴蜀非遗文化将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陪伴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文化未来。(图/文 四川天府新区第三中学)
http://edu.china.com.cn/2025-11/05/content_11816218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