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以民生为指引,广东省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气象现代化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广东篇

人口稠密的经济大省广东,时常要经受台风、暴雨、雷电等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考验。

2016年以来,广东气象部门展开了第二轮省部共建气象现代化,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省气象科技发展,建立贯穿趋利避害的全链条,趋利“更丰富”,避害“更精准”。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成立

科技

先进创新研究 夯实服务基础

龙卷,一种破坏力极强但却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它是在强烈的不稳定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高速旋转的空气涡旋。

佛山,西北面被山地环绕,呈近似三角形的喇叭口地形使得来自北江、东江的冷空气与来自珠江口的暖空气在佛山地区容易汇集,一方面带来充沛的雨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强对流天气与龙卷风的相对多发。因此,摸清龙卷“脾气秉性”的龙卷风研究中心便在此地设立。

“龙卷等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是世界性难题。这是由它们尺度小、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和发生概率低等特点决定的。”佛山市气象局副局长、龙卷风研究中心主任炎利军介绍说,相对于美国龙卷而言,我国龙卷发生概率更低,且多数致灾龙卷发生在暴雨或台风环境中,复杂的天气环境增加了监测与识别难度。

截至目前,佛山市气象局建成了4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7部相控阵天气雷达、3部风廓线雷达、9部微压计;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3个(南海、顺德、三水)、区域自动站219个,以精准“捕捉”龙卷的踪迹。

雷达监测龙卷风(资料图片)

为了进一步研究龙卷的生成发展机理和带来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只要收到“出现龙卷”的“线报”,龙卷风研究中心便会即刻启程去现场进行灾害调查,雷达回波对比,反演龙卷生成、发展、消散全过程。这7年间,龙卷风研究中心共参与调查了49次风灾,并判定了39个龙卷。这为龙卷数据库补充了个例,也为龙卷预报、预警奠定了基础。

龙卷风研究中心正研级高工黄先香首创性提出珠三角龙卷“第一影响台风路径”和“第二影响台风路径”,并凝练出台风龙卷的天气概念模型,建立了首个珠三角台风龙卷预报预警技术流程。

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分析雷达回波

2018年6月8日,第4号台风“艾云尼”给佛山南海区带来了龙卷,龙卷风研究中心提前58分钟发出了龙卷预警,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的龙卷预警;9月17日,第22号台风“山竹”给佛山三水区带来了强龙卷,龙卷风研究中心提前37分钟准确预警强龙卷。龙卷预警实现了龙卷预警“零”突破,防灾效果显著,获上级肯定和市委、市政府的表扬。

佛山市气象局通过微博发布的龙卷警报

从针对龙卷的观测、预报、预警等尝试中,便可对广东省气象科技现代化水平“窥一斑而知全豹”。

2016年以来,广东省建成茂名电白、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完成1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搬迁与建设、16个综合气象观测场标准化改造;海洋气象监测范围从离岸100公里延伸至300公里;示范完成全省12部S波段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和业务组网,建成全国首个由15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组成的业务试验网。同时,组建广东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建成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全省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部实现双机热备份安全运行和观测自动化;开展了广东省气象数据备份中心(深圳、广州)建设工作,建成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了观测资料1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在日趋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的支撑下,广东省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数值预报模式可以理解为另一个预报员。早年间,我们没有自己的模式,只能从外面请‘预报员’;现在,我们建成了‘9-3-1’GRAPES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本地‘预报员’掌握更多的地形、环流情况,自然在一些广东特有天气情况的预报模拟上有优势。”广东省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博士蒙伟光告诉记者,“9”是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9公里×9公里,“3”是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3公里,“1”是短时临近数值预报模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1公里。其中,1公里模式为全国首个超高分辨率业务模式。

优势体现在哪里?最明显的是台风预报。登陆广东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从87公里降至69公里,甚至可以提前几天预报出台风的生成。“比如今年第2号台风‘鹦鹉’和第7号台风‘海高斯’,我们的模式都提前3天以上识别出了台风胚胎,而国外的模式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优势。”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程正泉说。

华南区域GRAPES“9-3-1”模式体系

2019年2月26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向广东省气象局颁发2018年“金塔纳减灾奖”,这是对广东气象部门在台风预报技术和防御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肯定。

除此之外,广东省气象局融合“互联网+”发展,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具有自动化预报订正、智能化产品生成、定向化风险预警等“智慧”特质的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形成数字预报生态圈。智能网格预报时效从5天延长至10天,空间分辨率由5公里提升到2.5公里,时间分辨率从逐3小时细化到逐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至72%,暴雨预警信号时间平均提前量增加至80分钟;建立全省延伸期25公里分辨率网格预测业务,实现气温、降水45天逐日滚动预测和检验。

避害

部门合作联动 防灾减灾救灾

今年8月18日至19日,受台风“海高斯”影响,广东江门市内普遍强风,伴有城区内涝现象,民众和企业的财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仅5天后,平安产险江门中心支公司于8月25日在金融工作局举行“江门市巨灾指数保险赔款交付仪式”,将420万元的赔款支票转交江门市政府,用于江门市台风受灾地区的救灾复产和灾后救助。这是江门市首例巨灾保险赔付。

资金迅速到位是灾后重建的关键。近年来,在巨灾保险领域,广东省气象部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在全国首创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政府、机构和市场协同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的巨灾保险服务机制,出现巨灾,地方财政一天之内就可以获得赔付,救灾资金迅速到位。

从2016年8月汕尾市财政局获得巨灾指数保险首笔赔款起,阳江、云浮、茂名等地在遭受台风、暴雨灾害后,均获得承保机构的迅速赔付,2016年至今累计赔付超11亿元。这笔资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各级政府救灾资金刚性预算造成“无灾小灾花不出,大灾巨灾不够用”的缺陷,每年财政只需支出固定的保险费用,即可在灾害发生后获得资金支持。

“气象巨灾指数保险涉及气象学、统计学、地理学、水文学、水利学、灾害学、工程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广东省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博士、气象指数技术团队负责人唐力生告诉记者,广东省气象部门联合水利、应急、水文、保险等多部门,聚焦人才、数据、机制、验证四大瓶颈,经过多学科交叉、多源数据融合、多部门协作、模型多重验证等途径,气象巨灾指数保险模型(台风、暴雨)建立并逐渐成熟。

这也是国内首创的巨灾气象指数模型,突破以往只有国外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掌握的巨灾指数保险的核心技术壁垒,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灾害损失严重程度如何,只要发生了灾害,不再需要现场定损。“当灾害来临,如果灾害防御措施到位,有效地提高承灾体的灾害防御能力,其损失比未采取防御措施低或者不会受损。根据成灾指数计算报告,承保人需按照指数型保险合同约定进行赔付。实现灾后定损赔付到根据成灾指数赔付,提高灾害防御意识,服务于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唐力生说。

如何在灾害来临前,及时准确获取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广东省气象部门想在前,走在前,做在前。

早在2007年,“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一度引发恐慌。280万条辟谣短信及时安定了民心。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由此起步。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经推动建设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02个,树立了“第一声音、权威声音”预警品牌;在广州、深圳、珠海推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12379智慧分区靶向预警,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发布;与省应急管理、交通等多部门建立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工作机制,2016年以来共发布多部门联合预警信息36亿条,实现重大灾害预警全网发布工作常态化。

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今年注定不平凡,在重大灾害预警工作方面亦然。2020年6月4日夜间,广东省清远市迎咀村收到了精准到乡镇的暴雨预警信息,预计未来一小时内的降水量超过50毫米,要求立即转移。迎咀村55个村民没有犹豫,连夜转移。仅2个多小时后,泥石流在这里出现了,而迎咀村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武警清远支队官兵将受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精准到乡镇的预报预警信息是今年广东省气象局全新尝试和探索的一项工作。”广东省气象局减灾处处长彭勇刚说,“以往预报预警信息只精准到区(县),三防办就需要斟酌到底撤离哪里、撤离多少人;今年他们提出精准到乡镇的需求,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但现在没有对应的业务平台,广东省气象台就实行全套双班值班制,两个首席和两个值班预报员一起值班商定精准落区。

“现在暴雨落区预报水平还没有那么高,要求精准到乡镇难度大,我们的压力和责任也非常大。”程正泉坦言。

除此之外,广东省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广东“数字政府”建设,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绘好防灾数据“一张图”,编活精准预警“一张网”;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和重污染突发事件联合会商机制;与自然资源部门合作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全覆盖;台山市试点建成了“十五合一”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

趋利

打通服务链条 惠及民生福祉

气象信息能够为旅游、交通、能源、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过去,气象部门更多是在避灾减损方面发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气象提出了运营支撑的精细需求。于是,广东省气象部门在利用好天气气候资源上下功夫,既要做好灾害的减法,也要做好运营的加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交通、旅游、农业等100多个部门和行业领域。

“水上乐园常年在5月1日正式开放。您能不能帮我们预测一下气温情况,看看明年是不是可以提前开放?”2016年底,广州长隆度假区内,气象部门进行了一次行业气象服务调研,可能参与的双方都没有想到这次调研之后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2017年初,广东省气象局给长隆集团提供了一份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17年4月开始广州的升温比较快而且不会再出现降温情况,结合前期气温与门票的关联分析,果断给出了“水上乐园区域4月开放”的建议。长隆集团根据基于气候预测的客流预报提前开园,并调整门票销售策略,当年的营业收入提升了25%。

“以前,气象部门没对接长隆集团时,他们只能根据往年的经验,比如从5月开始气温会稳定在水上乐园开园的要求。如果4月盲目开园,成本提升而游客又少的话,损失会比较严重。在进行需求调研后,不仅开展了与开园时间直接相关的气候预测,还对接了园区内的每一个设施,开发了‘长隆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省气象局公共服务监督处处长朱平说,针对广州、珠海两大园区,分园区提供实况预警、预报产品和运营气象三方面产品。该系统对接景区应急管理平台,当达到设定的阈值后,通过景区应急管理平台向景区游客发布预警。

“早年间,大家吐槽气象预报不准。现在完全不同了,气象对于企业经营和防灾减灾都有很大帮助。”长隆水上乐园总经理梁伟林说。

那么,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创造什么经济、社会价值呢?针对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广东省气象部门思考了很多。由于地形和资源的差异,粤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突出,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一区”就是北部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就是结合这个地方发展战略。”朱平说。

2018年,罗浮山景区接待游客520.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2%,旅游综合收入8.85亿元,同比增长4.03%;2019年1月至3月,广东省龙门县共接待游客274.78万人次,同比增长22.05%,实现旅游收入18.77亿元,同比增长32.01%。

罗浮山景区

是什么让原本并不著名的“小地方”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大景点”?当“中国天然氧吧”开始创建的时候,很多地方政府都来找广东省气象局寻求技术支持。“我们能感受到地方政府对于这个品牌的重视,但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度挖掘这块牌子背后气候资源价值的想法。”朱平告诉记者,“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和各市、县气象局多单位共同发力,深度挖掘景区旅游品牌创建、生态观测布局、精细防灾减灾、游客宣传引导等四类需求,打造了挖掘生态、展现生态、宣传生态的全链条生态旅游气象服务。”

“比如,龙门当地有很多温泉,当地政府非常希望发展温泉旅游。为了动态实时获取龙门的负氧离子浓度和其他气象因子数据,我们建设了生态观测站网。这些数据收集来之后,我们利用它们做出了相应的产品,构建了专门的服务平台,反哺到需要旅游气象服务的场所。”朱平解释道,2018年10月,有一次强冷空气来袭,“广东天气”公众号及全省各地的微信矩阵便结合天气形势推出了龙门温泉的服务产品和宣传内容,获得大量阅读和转发,进而给龙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7年至2019年,广东省气象部门先后助力罗浮山、龙门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揭西县成功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丰收;2019年,经过对全省生态气候资源分布情况评估和品牌宣传效益整合分析后,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对地方相应产业发展的引导力,为恩平创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品牌,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品牌全链条服务。

“气象部门通过挖掘地方气候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发现原来气象部门能做的还有很多,于是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这些需求和要求倒逼气象部门提升能力、提供服务……这种相互信任实现了良性循环,并源源不断。”朱平说。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