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和美之城以人为本 民生福祉持续加码

2019年2月19日,中山慈善万人行在兴中道起步。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市人社局安排专车,从广州南站接回云南籍务工人员。 本报记者 文波 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承办的广东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中山地区专场。本报记者 文波 摄

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让市民幸福感持续攀升。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慈善万人行上充满“爱心”的巡游队伍。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岐江河畔,小木船、松皮屋早已不见踪影,水上居民早已搬进了楼房。河岸建起了休闲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屏幕上传递正能量,人们在这里乘凉、散步、骑车、跳舞,幸福和快乐写在每一张脸上。街头上,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传递着城市的温暖;国旗下,孩子们明媚的笑容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乡村里,困难长者足不出户便能享受送餐服务……

使命担当,不懈追求,和美中山以人为本,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1989年,中山市人均GDP超800美元,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国内首批3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基、社会保障安全网络不断织密、住有所居托起安居梦……多年来,共产党人带领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组组数据,映照着为民谋幸福的初心。过去五年,中山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类财政支出占比保持在7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78所,新增医疗卫生机构335家,第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扎实推进。

人民创造伟大,幸福属于人民。中山将继续在发展卷轴上,浓墨重彩写下增加民生福祉新篇章,用“和谐幸福城市典范”回应群众的殷切期望。

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基

就业,书写普通人的奋斗故事,绘就生活多彩画卷。

就业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事关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

家住中山的汪女士曾是一位不幸患上严重产后抑郁的妈妈,她在中山市一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中山市“南粤家政”妇婴护理和育婴员培训课程,通过技能学习,在产后育儿路上不再坎坷,心情也不再焦虑,还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了育婴员中级工技能提升补贴。在此过程中,她了解到这个行业需求量很大,专业人才稀缺。正值我市大力推进“三项”工程,她创办了母婴护理公司,从一个家庭主妇变成一位收入可观的职业女性。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落实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们正深入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以技能带动群众就业致富。”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道。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质量的就业。今年4月起,我市针对中山技工院校学生、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发放定向培训券,让劳动者更便利地参加技能培训。如今,培训券已在陆续发放,通过培训券的发放,将全面推动全市各个领域技能提升培训的开展。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中山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0.92万人,通过促进创业3.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7.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的低水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些创新举措不断出台。对于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失业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等我市重点就业群体, 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中山市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及系列配套政策,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持续健全。如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招人计划有所调整。为解决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山市精准施策,出台《中山市促进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千方百计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稳。

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市举办毕业生公益性专场招聘会160多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超过16.9万个,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5%以上。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约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643人。

多元的就业选择,充分的就业保障,灵活的就业方式,热腾腾的生活,每天上演。

多元保障守护幸福生活

保障,守护每一个人的幸福,让生活变得更加公平美好。

黄圃镇鳌山村的村民、双低保户刘叔如今住在了新房子里。去年,针对刘叔这类房产证“旧证换新”未能及时完成,改造资金不足的实际问题,《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实施办法》出台,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帮扶中心成立,对刘叔们的困难进行精准帮扶。借助慈善资金,刘叔获得了9万元的帮扶资金,危房改造顺利完成。

解困房、保障房、危房改造,圆了困难群众安居梦。

作为国内首批3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中山市早在1987年便开始了大规模建设“解困房”,解决市民住房困难。第一批解困房住宅小区江畔新村和柏苑新村于1987年兴建;两年后,一批教师、“一河两岸”长期居住小木船或树皮屋的水上居民、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居民住上了新房,共安置住房困难户1574户。1987-1997年,全市建设并安置住房解困7288套(户),建筑面积63.42万平方米。先后解决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和8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的住房。“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共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15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投入6.19亿元。随着政府公租房房源的紧缺,中山市又创新深入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工作,通过深化完善住房保障领域的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市民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逐步实现“居者优其屋”中长期目标。

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得越密,群众安全感更强。

低收入家庭珍姨独自一人带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生活,日常都要靠亲戚朋友接济,生活很艰难。去年经过综合评估和低保调标后,她被纳入低保家庭。从无补助金到每月3000多元低保金的转变,让她的一家如释重负,对生活有了希望。东区花苑社区70岁的娴姨养育着一个智力残疾一级的女儿,在社区党委的关怀下,娴姨女儿作为重度残疾人单独纳入低保,能够领到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

为困难群众“兜底”,行动一直在路上。1997年,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山实施,对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困难家庭实施差额救助。2007年建立低收入家庭制度和分类救助制度;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城镇农村“一碗水端平”;2012年,我市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上年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上调;2018年又率先在全省打造了“三大”帮扶中心,破解困难群众的“三难”问题。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山小康生活筑起了防护罩。着眼保障改善民生福祉,在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中山率先探索实践,并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成果。“十三五”期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础养老金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逐年提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加大医保惠民力度、完善医疗健康服务纳入十件民生事实。

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多元保障体系彰显力度也透出温度。中山,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托举百姓幸福生活的双手越发有劲。

以人为本构筑和谐幸福城

幸福,走进人们的心坎里,看得见,摸得着。

“中山是一座幸福感极强的城市,在这里我可静心感受生活的美好。”暖阳下,港口镇亚游茶餐厅前,香港创业青年许德祥与妻子坐在椅子上,品着咖啡聊着天,等着客人陆续来到自己的牛杂店。80后许德祥留学回国之后,先后在南京、成都、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工作,连轴转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2010年,他在珠三角等多个城市之间对比,最后定居在宜居宜业的中山。

在革命老区古镇镇古四村,百年邓氏大宗祠悬挂着“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金色牌匾,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红色历史和激情岁月。古镇镇古四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侯钊和告诉记者,革命老区古四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8000万元,并成为2020年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对象。村里通过三旧改造,乡村振兴,村容村貌正在换新颜。全国文明村古镇亿元村冈南村在富裕后,大力投资教育设施营造文化场所,村里建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口袋公园、党建公园。

“两个文明”齐头并进。经济在增长,社会在发展,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滋养,形成奋发向上、博爱包容的精神内涵。

始于1988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行动蔚然成风。从1988年中山出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如今,全市注册志愿者超90万人。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山第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改革破解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城市与乡村“双二元”社会结构,首创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积分申领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制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长期优先投向民生领域……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增速连续多年赶超城镇居民。所有镇街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省级以上卫生镇,镇镇建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城乡居民享有同等质量的社会保障,综合医疗水平居全国地级市前十。

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一块块金字招牌,被闪闪擦亮。

浩瀚伶仃洋,碧波荡漾。

6月17日,阳光明媚,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封顶,珠江口东西两岸交融,步子越走越快。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在“双区驱动”的机遇面前,我们对幸福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回望来时路,中山以过人的气魄和坚韧的实干精神,破解了一道道的难题。奋进新征程,中山也将无所畏惧,坚定向前,用奋斗的姿态追梦圆梦。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