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打造民生综合体 西湖区文新街道构筑“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燃起了浙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展望未来,生活在浙江,将会享受到怎样的民生公共服务?在我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当中,这样描绘民生蓝图: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体育健身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在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这样的民生公共服务场景,正逐步变成现实。

作为西湖区居民住宅集中区域,文新街道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容纳了近17万人,是杭州人口最为密集的街道之一。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梦为梦,为了进一步提升民生公共服务水平,去年,文新街道建了一座阳光民生综合体,通过征集民意,集成功能空间,涉及助老、健康、教育、治理、文化等全方位功能,服务涵盖各年龄层人群。

如今,民生综合体已在西湖区11个镇街全覆盖,因地制宜打造为旗舰式、星月式和珠链式,将公共服务嵌入百姓身边。从文新街道起笔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已在更大范围内勾画出幸福美好生活的图景。

便捷 普惠 有特色

多措并举为民服务

在文新街道,目前已经有阳光新时代幸福家园、骆家庄、竞舟3个民生综合体投入使用,涵盖助老、健康、活力、教育、治理、生活、至善等7大基本功能空间和各不相同的“X特色空间”,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

早上十点半,走进文新街道骆家庄民生综合体二楼古色古香的茶馆,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围着八仙桌喝茶聊天。

这是骆家庄社区居民最喜欢的相聚之地,只需5元就能吃上一顿不错的午餐,茶水免费,管够。墙上挂着骆家庄2700多位村民过年时拍的大合照,进门就能看见一艘儿时记忆里的小木船。对于居民来说,这个家门口的“食堂+茶馆”不仅便捷,还充满着乡愁与记忆,就像骆家庄人的“大客厅”。

茶馆隔壁有一个健身房,在骆家庄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常常来这锻炼,哪怕是刚来这里不久的新杭州人,只要走进斜对面的龙舟馆,就能了解龙舟习俗,与这个地方迅速熟捻起来。

嵌入乡愁民俗文化,是骆家庄人的愿望,民生综合体内其他功能空间也都以民生所需而定。前期,文新街道通过民意小圆桌等民意征集形式,收集民意500余条,制定了民生综合体的功能方向。

比如二楼的和美学堂,今年有两百多位青少年在这里度过快乐暑假,既解决了社区居民暑期幼托问题,又为祖孙“隔代教育”缺乏知识性、专业性等问题注入了师资力量。

而位于一楼的“社区小脑”,则利用数字化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在骆家庄,出租房多,流动人口占比较大,治安管理较难。有了“社区小脑”,一旦出现用电用气方面的安全隐患,“社区小脑”中的监测平台就能立刻收到报警,社区工作人员将会第一时间通知住户并前往现场处理。

在综合体建设推进过程中,文新街道还深化一体化监督模式,对综合体建设的民主决策、集中招投标、决策执行等方面开展全过程监督,进行跟踪问效,为每一项民生工程保驾护航,切实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文化 公益 有活力

托起百姓幸福生活

对于文新街道居民叶阿姨来说,阳光新时代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给她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2001年,叶阿姨跟随女儿从玉环来到杭州生活。“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身边也没有亲朋好友,每天就是家和菜市场两点一线,感觉很孤独。”

在阳光社区,像叶阿姨这样跟随子女来杭的“老漂”一族还有很多。2016年,文新街道成立了以“老漂”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老漂”工作室,如今,这个工作室已经在民生综合体内有了专有活动室,每周三下午组织活动,书法、绘画、美食、歌舞……成员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融入社区大家庭。

文新街道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将“老漂”工作室这样的特色空间经过专门设计,嵌入了民生综合体内,最大限度发挥服务效应,让民生综合体成为丰富拓展居民精神生活的公共场所。

在竞舟民生综合体,设置了“1+公益”“博爱家园”“红舟三堂”等特色空间,通过公益志愿、救援普及、文化教育等形式,结合社会组织、社工、居民的力量,以民生综合体为圆心,将公共服务发散至更广的人群,同时丰富服务内涵,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活动,增添综合体活力。

目前,西湖区正在阳光新时代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试点建设“幸福荟”一体化数治平台,搭建跨部门“多元协同”的民生综合体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届时,民生综合体各空间的使用频率、场地预约、资源共享、评价意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让民生综合体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适时调整民生综合体的功能空间设置,让民生综合体‘活’起来,保障其长效运行。”文新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说。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