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生态宜居里的民生温度

今日西海镇。马海青 摄

西宁中心广场。黎晓刚 摄

玉树新貌。达明伟 摄

德令哈风光。 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民以居为安”,作为民生之要,住房往往承载着家庭的期待,人居环境更是成为衡量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今,江源大地正在以美丽宜居家园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以“安居”为民生增温——

本报记者 贾 泓

当西宁市南北川片区、海东市河湟新区正带着现代的律动蓬勃发展,当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垃圾污水、园林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高原城镇相继建成,当农牧民在美丽乡村喝上干净水、用上安全电、走上平坦路,当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在青海高原上的每一个城市、城镇和乡村,青海正在用生活美好、绿色宜居、富有特色、更具现代的城乡人居环境,交出一张生态答卷、填好一份民生成绩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透过建筑的窗口,我们看见了青海最美的生态底色,感受到了品质生活背后的民生温度。

绿色建筑里的“小心机”

2021年9月9日,刚刚落成的西宁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试运行。市民虽不居于此,但此处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绿色理念从这里渗透到群众的生活里,幸福感从这里沁润进群众的心里。

站在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前,“四馆”一字排开,建筑主体充分发挥周边生态环境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地势及植被空间关系,突出以山为屏的城市生态基底,重视建筑与山体景观的和谐共生,淡黄色的建筑墙体与背后的沈那遗址相得益彰,在山水绿树环抱掩映下格外壮美。

咖啡色的玻璃与“四馆”的一楼等高,成为了“四馆”的一楼“围墙”,造就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独有的庄严简约的质感和文化厚重感。但如果你只看到它的“颜值”,那就太小瞧这小小的玻璃啦。这是一种名为LOW-E的玻璃,可以通过调整透光率和折射率,达到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的作用。

光影中藏着奥妙,水里更是处处透着妙用。为了最大限度达到节水的目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安装了一套雨水收集回用装置,回用率可达到100%,回用雨水主要用于“四馆”的园林绿化喷灌和车库地面冲洗。在绿化区,更努力践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并将绿化带收集到的废水、雨水等接入中水回用系统,使珍贵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总建筑面积59810.86平方米,建筑节能率6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5.09%,住区绿化率30.2%,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3.7%……绿色建筑评价综合评分80.04分。2020年10月12日,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项目顺利完成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申报工作并获得标识证书,成为青海省首个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17年,我省出台了《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成为西北地区首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府规章。截至2020年年底,共996个项目获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已达55.6%,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13万平方米,实施完成农牧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13050套,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2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节能率从65%提升至75%,公共建筑节能率提升至65%以上。2021年,发布4批32个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203.13万平方米。

魅力城镇的幸福时光

海子的一首《日记》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拥有了几分诗意。漫步在巴音河边,抚摸海子纪念馆的一字一句,细听这座城市的绿色巨变。

在城市中心广场上,静静地看几位退休职工围坐在石桌上下象棋,总能捕捉到最真挚的民声:“咱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舒坦了,城市越来越美,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就是我们的幸福!”在广场旁边的金源商城,不少市民悠闲地选购着心仪的商品,在河东美食城总是充满着市民幸福的笑脸,西海公园里更是洋溢着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欢笑声。在这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在海西,因地处茶卡盐湖北畔而得名的茶卡镇也正在完成自己的美丽蜕变。2016年10月14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平坦整洁的巷道,“T”字形的柏油马路将街道分割开来,笔直的太阳能路灯在默默诉说着这里绿色发展的理念。宽敞的活动广场、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楼大厦和排排富有地域特征宽敞明亮的牧民定居点……茶卡镇,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抢抓茶卡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放开放活为动力,正在以其独一无二的美丽走出一条特色小镇的转型发展之路。

是的,这就是“天上人间柴达木”,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镇,抑或是在乡村,都在立足自己的历史和自然优势,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这些色彩扮靓了柴达木的瀚海,也扮靓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我省充分尊重青海山水格局和文化基因,努力打造“幸福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天上人间柴达木”“魅力海南”“天境海北”“圣洁玉树”“秘境果洛”“神韵黄南”等城镇品牌,全面提高我省城镇发展质量,创造城镇高品质生活。同时,加大省域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管理体系为工作重点,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全省城镇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度,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西宁市美丽城市总体规划暨行动纲要》《格尔木市城市战略定位及美丽城镇建设规划行动》《玉树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20-2022年)》《祁连县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规划》《同仁市城市总体设计》《环湖地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战略研究)》已经形成,雪域高原上的魅力城镇,未来可期。

古村落焕发的新生机

黄南藏族自治州古村落众多,作为州府所在地的同仁市,更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安古城、年都乎城堡、郭么日城堡、吾屯城堡以及大大小小几十座古村落,散落在隆务河两岸,成为热贡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扎毛乡立仓村,平整干净的巷道里,形态各异的雕塑和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式房屋相映成趣,葱葱郁郁的树林间鸟鸣声与河流声交汇在一起,绘就出一幅安宁和谐的乡村景象。

作为古村落,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着消亡的巨大压力,带有历史沧桑的老房子历经数次修缮已经破败不堪。为了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黄南州在规划建设中,突出生态优势,注重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加强古树、林地、水生态保护,保留乡村历史遗存、保持乡土味道,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修缮,使古村落、古文化与新农村、新生活和谐共融、相得益彰。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特色村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的相继实施,立仓村着力改善村庄道路、给排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等称号,交出传统村落保护的成绩单。

为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我省有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23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了4条历史文化街区、确定83处历史建筑。同仁市历史文化名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历史文化名镇,同仁市郭么日村、玉树市拉则村、电达村、循化县清水乡大庄村、查汗都斯乡苏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批准实施,在全省初步构建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系。

今天的古村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满满的乡愁,点缀着绿水青山的壮美,成为美丽宜居家园里最美的“诗与远方”。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