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用心用情绘就民生底色

初夏时节,田间一派生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又多了一件喜事:一座体长73.9米、高13.5米、通体粉红的“猪宝宝”建筑正式建成。除拥有冷链仓储功能,它内部的农创空间将为更多富有乡土情怀的年轻人提供一方创业舞台。

图:近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的“猪宝宝”建筑正式建成

这是一只拥有“高光时刻”的健康猪。它的原型——皮毛黝黑发亮、健壮调皮、满身大理石花纹优质肉的改良型黑猪,见证了新时代“猪倌”王元虎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三涧溪村从脏乱差的穷村到富民强村的蝶变。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涧溪村考察时深情叮嘱。4年来,以改革铺就增收渠道,这个村庄处处涌动着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山东,入农户、察民情、看产业、访滩区,每一地都留下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如今,新时代的山东正努力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在高质量发展中用心用情绘就民生底色,续写增进百姓福祉的新篇章。

“新农民的新玩法”

在不少人眼中,王元虎一直都是“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拆掉猪舍建产学研融合的“猪宝宝”建筑是他的主意,13年前作为全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搞生态养殖也是明证。从顶着各种闲言碎语开始黑猪养殖,到建起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的现代化养殖场,王元虎在乡村的广阔天地收获了自己的精彩。

图:被称为新时代“猪倌”的王元虎

2018年6月14日和总书记面对面交谈的场景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听了总书记的话,王元虎当即承诺:“我会把黑猪养得更好!”此后至今,王元虎边干边探索,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

2019年起,王元虎开始担任三涧溪村青年创业党支部书记,通过党建引领、支部领办方式,凝聚村里121名年轻人成立绿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3年里,该合作社创收300多万元,这些年轻人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不仅如此,王元虎在济南南部山区和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开展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带领151户贫困户脱贫。

王元虎的尝试正是这4年里三涧溪村实施“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生动缩影。据统计,2021年该村净资产为3.34亿元,村集体收入829万元,人均收入3.1万余元。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政治领航、产业领富、文化领魂为工作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乡村五大振兴建设工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乡村产业旺起来的振兴之路。”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

回顾创业历程,王元虎笑称是“新农民的新玩法”。眼下,他正忙着和科研院所合作,优化种植资源,升级养殖产业。关于未来,他已经把产业融合写入计划中,在琢磨承接中小学劳动课,打造研学乐园,让孩子们一站式学会养猪、养鸡、种菜、做饭。

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菏泽市的李晓奇同样在努力。41岁的李晓奇长年从事牡丹产业的种植繁育、技术创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牡丹系列产品曾入选厦门金砖国家会议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指定产品。但当时李晓奇对牡丹产业蕴藏的价值并不了解。

图:李晓奇在展示大棚里培育的牡丹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当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考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对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了解。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总书记的话让李晓奇信心大增,他决心深耕牡丹产业,研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如今,李晓奇担任菏泽市牡丹芍药协会秘书长,并通过产业带动身边150多户农户致富。据他观察,如今全市从事牡丹产业的青年占到70%以上,他们的创新思维、灵活营销方式带动了牡丹产业的一次次变革。

图:菏泽牡丹一景

目前,菏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繁育、出口基地。2021年全市牡丹产业产值达98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

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陶福占说:“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我们让牡丹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的最大动力。9年来,我们做好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品牌打造,建立牡丹产业循环经济体系,擦亮了‘中国牡丹之都’城市品牌,让一朵花扮靓一座城,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

幸福滩结出幸福果

智慧社区、可入户的净化水管线、老年餐厅高标准厨房……这里是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社区,如今这里居住着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1535户、4792名居民。

图:鸟瞰杨庙社区

从条件拥挤、交通不便的房台村到现代化社区,昔日黄河滩到今日幸福滩,对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34岁的张麦荣作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考察。习近平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视察期间,张麦荣为总书记介绍情况,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对社区群众非常关心,从吃喝到出行,从生产到生活,询问得非常仔细。

图:老年餐厅里,张麦荣正在和前来吃饭的老人拉家常。

2013年,社区迁建工程正式开工,张麦荣作为一名包村干部参与其中。3年后,社区竣工并集体搬迁入住。解决了群众“安居”,如何“乐业”的现实问题又摆在面前。作为东营市首批沿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张麦荣和同事发现并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后来,省级卫生室、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草编合作社等社区服务机构相继建成,极大便利了社区居民生活。为了更好照顾五保户、低保户、脱贫享受政策的老人,社区还专门开设老年餐厅,只需1元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饭。

“初中时,每次上学我得骑车20多里地才能到校,现在社区里就有省级标准的幼儿园,校车开到了家门口,特别方便。”自小长在房台村的社区居民程希霞感慨。

图:杨庙社区的乡村剧场一派红火

几年来,杨庙社区党支部领办了草编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通过社区提供的就业服务,不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拓展到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9.1万元。

如今,这里成了“网红社区”,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张麦荣粗略统计,社区已先后接待过两万余人,其中不乏来自内蒙古、河北等外省团队。

但杨庙社区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对标先进地区先进经验。在张麦荣和同事的努力下,社区新近建成了智慧治理中心,居民不出社区即可打印彩色身份证,查询社保、公积金等信息,新设的“全科警长”可为居民办理94项业务;建设了设施农业产业园、特色种养循环示范园,发展特色产业,让村集体做“股东”、村民变“股民”,促进双收入。

张麦荣介绍,不久的将来,社区将树起一座标准化厂房,迁入草编合作社等产业,还将引入电商直播、展销平台,“真正把总书记牵挂的杨庙社区建设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为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杨庙实践’”。

让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

6月正值春茶生产季,在山东招远市一处茶园里,山东省农科院茶叶所田丽丽博士日夜忙碌着指导工人进行采摘加工,从清晨6点忙到夜里两三点已是家常便饭。

图:茶园里工作的田丽丽博士

茶园的一派繁忙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几乎濒临关闭,茶博士田丽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并召开座谈会,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指示。

9年来,山东省农科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科研人员创新力的各项制度,响应“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的号召,组建“舜耕科技”服务团。全院23个分团,常年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一线,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41岁的田丽丽便是其中一员。2020年,受单位派遣,她来到招远一家茶企挂职,担任科技副总。

刚到茶园时,大片茶树叶黯淡无光,工人采摘技术不过关、缺乏标准化,此前茶园已由300亩减至200亩,茶园负责人有心无力准备砍树。田丽丽建议茶园负责人将两个不具备越冬条件的小拱棚换成钢架结构的大拱棚,同时对采茶工人开展专业培训。

第二年,茶园有了起色,负责人又新添了20个大拱棚,茶叶品质大幅提升,销量翻了几番。在田丽丽主持下,茶园又开发了3个新品种,制定了全新的企业标准。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资源也被不断引入,帮助茶园开始数字化管理和多元化发展。

如今,扎根生产一线的田丽丽对总书记提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绝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搞科研生产两张皮,一定要接地气,和产业结合。”她说,两年来的挂职经历给了自己更多直面实际问题的底气。

为攻克农业科技难题,助力生产优质农产品,山东省农科院在全国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97项揭榜项目经费达1.32亿元。

图:王中堂博士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该院果树所的王中堂博士是这一制度的首批实践者。2021年,他挂职临沂市费县新庄镇第一镇长期间,成功揭榜费县脆枣提质增效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他从选育新品种、更新栽培模式等技术创新入手,强化技术服务,培育各类经营主体,让枣疯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产业经济效益极大提升,当地重拾发展脆枣产业的信心。

一年有200多天扑在基层,这名37岁的年轻人笃定地说:“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我们青年科技人员一直在用行动交上答卷。”

“我们坚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扛起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让农业和乡村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振兴起来。”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