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重庆:公益诉讼驱动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共融

在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间,文物古迹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珍贵记忆,也托举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及时发现文物受损情况,以法治的刚性和约束力保护文物,近年来,在重庆市检察院部署下,市检察院二分院以公益诉讼的方式,守护文化遗产,为赓续千年文脉贡献法治力量。

2024年3月,奉节县公益诉讼检察官根据线索发现,一座刻有宋元明清13幅题刻、绵延180米的“长江文明长廊”,因长期风化侵蚀和管护缺失,出现部分石刻字迹受损变得模糊、周边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

重庆:公益诉讼驱动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与民生共融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317144120

奉节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对瞿塘峡摩崖石刻进行回访巡察

据此,奉节县检察院随即向主管部门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清理杂草垃圾,将环境维护纳入巡察重点。“我们要让这些石头‘说话’,让子孙后代看得见长江文明的原貌。”办案检察官话语坚定。

在法律的支撑下,文物不仅得到了保护,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附近吃“旅游饭”的村民老李感慨,石刻周边环境变好后,农家乐的营业额也翻了一番。

据了解,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对破坏文物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并赋予调查取证权,标志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截至目前,重庆市检察院二分院陆续部署开展长江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共受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线索47件,立案47件,开展诉前磋商10件,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35份;涉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件,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件,其他一般不可移动文物9件。

重庆市检察院二分院检察长周军表示,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既为检察机关履职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同时也赋予检察机关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重的责任。下一步,重庆将依托跨省域协作,研发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公益保护法治地图,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资源库,持续拓宽三峡文化保护“朋友圈”,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防护网”织得密一点、再密一点。(文/图 武佳佳)

https://cq.cri.cn/n/20250317/aed54a17-3231-9e0b-24f3-dffd3fc243ad.html

(编辑:萧鼎  审编:徐豪)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