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人物 > 正文

00 后“热血”青年刘可:以热血传递温暖,让公益的种子生根发芽

半岛网11月4日讯(记者 孙贴静)“目前高分辨配型、体检已全部通过,就等12月回到青岛,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家住市南区的刘可是云南财经大学一名大四学生。从18岁首次献血,到累计捐献全血1900毫升与成分血2.5个治疗量,再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这位青岛小伙用行动打破“00后”自我的标签,在无偿献血与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轨迹。

受家庭熏陶种下公益种子

刘可的公益初心,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父母献血都超10年了。”刘可回忆,小时候常看到父母带回的无偿献血红本子,虽懵懂不解,却在心里埋下了“热血助人”的种子。高中、初中阶段,他主动参与为山区孩子捐书捐衣的公益活动中去,让公益的种子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渐生根发芽。

2018年,刘可的奶奶确诊癌症,抗癌长达六年。“在奶奶住院抢救的时候,是陌生人捐献的血,是那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帮助,让奶奶一次次闯过生死难关。”也正是奶奶一次次住院的经历让刘可深刻体会到,血液不仅连接着亲情,更能为陌生人带去生的希望。

2022年高考结束后,刚满18岁的刘可在青岛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300毫升全血,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成人礼。从那以后,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把献血这件事记在心上,每当寒暑假回到青岛,都会第一时间去献血;在云南读大学期间,也两次走进当地献血点。如今,殷红的献血证上,1900毫升全血与2.5个治疗量血小板的记录,见证着这份坚持。

热血善举一次次温暖陌生人

2024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刘可偶遇了一位焦急的母亲——她的女儿因贫血急需输血。刘可告诉记者,那位母亲泛红的眼眶,清晰的印刻在刘可的脑海里,也让他坚定了“用热血帮人”的想法,“我的血能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2023年,在佳世客献血屋,刘可留下8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8月,他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挂电话时心跳特别快,不是紧张,是觉得能帮到别人,特别激动。”随后的高分辨配型、体检均顺利通过。刘可告诉记者,目前患者因一项身体指标需调理,预计12月份左右对方指标稳定,他就能如期完成捐献。“能有机会用造血干细胞帮患者重获希望,这种缘分和责任,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从无偿献血参与者到志愿服务组织者

目前,刘可是一位云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刘可告诉记者,从入校起,他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之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评优秀志愿者,目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505小时。

在云南财经大学的四年里,他的志愿足迹既覆盖大型展会保障,也延伸至基层社会实践,用行动诠释着青年志愿者的担当。2024年9月,刘可担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期间,不仅自己深耕公益,更带动身边同学加入志愿队伍。

他牵头推动志愿服务下沉社区,多次组织无偿献血宣讲会普及献血知识,同时参与交通疏导、助老扶困等日常志愿工作。

“从参与者到组织者,角色变了,但‘助人’的初心没变。”刘可坦言,每次看到受助者的笑容,都能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这种快乐像滚雪球一样,激励着我一次又一次出发。”

“有人说00后被‘自我’定义,但我觉得,我们也能把把生命调到‘共享’。”刘可的话语中满是青年担当,“未来我会继续参与无偿献血与其它志愿服务,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让每一次挽袖,都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希望。”

http://news.bandao.cn/a/1762308754813697.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