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2025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名单通过民政部官网正式公布,南通市崇川区长青嬷嬷服务队牵头人周翠兰光荣入选,成为该区唯一获此国家级殊荣的个人。这位82岁的老人,自2016年牵头组建服务队以来,带领团队用九年多的日夜坚守,为和平桥街道起凤社区55名高龄、孤寡、独居老人筑起“幸福港湾”,从每周二的常规上门服务,到24小时随叫随到的订单式响应,再到贯穿四季的暖心关怀,涓涓爱心正汇聚成滋养晚年的暖流。

“五个一”服务闭环,让温暖四季不打烊
“曾嬷嬷,萝卜您想红烧还是凉拌?红烧我就切块,凉拌咱就切丝更爽口。”11月4日上午10点,花园角小区93岁独居老人曾韵华的家中烟火气十足。长青嬷嬷服务队志愿者陈燕燕、许淑云在厨房忙碌着午餐,82岁的周翠兰则坐在客厅沙发上,掌心敷着温热的精油,为老人轻柔按摩僵硬的肩颈。“她们比亲闺女还贴心。”曾韵华曾任小学校长,老伴早逝,小女儿远居海外,大女儿虽同住一栋楼却因腿脚不便难以常伴。九年多来,每周二的上午,服务队的脚步声都会准时响起,擦窗扫地、陪聊解闷、代购药品,这些细碎的陪伴,让“盼着她们来”成了老人最真切的期盼。

让特殊老年群体“老有所依”,是周翠兰创办服务队的初心。退休后投身社区“编外工作”的她发现,起凤社区2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中,不少高龄独居者面临生活难题。“2016年夏天,我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烈日下颤巍巍买菜,差点摔倒。”周翠兰至今记得那个画面,彼时刚过七旬的她虽身体硬朗,却深深懂得“老去”的无助:“人人都会老,今天帮别人,就是帮未来的自己。”在社区支持下,长青嬷嬷服务队应运而生,志愿者与特殊老人逐一结对,开启了长达九年的帮扶之路。
秉持“走心才能走稳服务路”的理念,服务队推出“每日一问候、每周一服务、每月一集中、每节一慰问、每年一郊游”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坚守“不怕苦、不怕脏、不嫌烦、不忌讳”的“四不准则”。“结对志愿者每天要给老人打个电话,每周二上门做常规服务,每月到社区集中复盘问题,逢年过节带着礼品上门,每年四月还会组织踏青。”周翠兰解释道。一次郊游让她格外动容:一位常年靠轮椅出行的老人,在志愿者搀扶下看到南通新貌,笑着说“原来城市变得这么美”,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有了答案。
24小时订单响应,把“应急键”变成“安心符”
“我想听段二胡。”86岁刘斌老人的电话刚挂,会拉二胡的志愿者王精通就背着乐器赶来;“想做包子却没力气。”残疾老人陆文龙的需求一提出,志愿者陆如英等人立刻带着面粉上门帮忙。在“五个一”常规服务之外,周翠兰敏锐察觉到老人的“即时需求”:“熟悉后老人们更信任我们,总会提些小请求,这是沉甸甸的信任。”2022年,服务队升级推出24小时“订单式服务”,志愿者电话被贴在老人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平时有事,随叫随到”的承诺脱口入心。

凌晨3点的紧急电话,是志愿者汪建新刻在记忆里的“订单”。89岁的张小泉起夜时头晕倒地,身上沾满污物,90岁的老伴急得哭出声,第一时间拨通了汪建新的电话。10分钟内赶到的汪建新,二话不说扶起老人,换洗衣物、擦洗身体、灌好热水袋,直到老人安稳躺下才悄悄离开。更惊险的是93岁独居老人卞静的“生死订单”:凌晨2点突发心脏不适的她拨通志愿者周志英的电话,周志英一边往老人家中赶,一边拨打120,因抢救及时,突发心梗的老人转危为安。
服务不仅暖身,更要暖心。曾韵华患上带状疱疹后疼痛难眠,远在海外的女儿心急如焚,志愿者陆汉琴、范桂芳连续九天陪她输液。得知老人卧床无聊,范桂芳手把手教她玩手游,从点击屏幕到闯关技巧一遍遍演示。“你看,我现在能闯到第十关了!”曾韵华举着手机笑出皱纹,眼角的笑意里藏着被悉心照料的温暖。从深夜急救到日常陪伴,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这些“随时响应”的瞬间,织就了老人的“安全网”。

银发领航聚合力,一支队伍的成长密码
11月4日清晨8点,周翠兰已跟着志愿者吴银珠、周树霞的小组来到帕金森患者平秀芳家中。看到老人还没吃早饭,她不顾自己82岁高龄,熟练地取来围兜,半蹲在床边给老人喂起了粥,动作轻柔得像照顾孩子。作为牵头人,她深知“表率就是最好的动员令”,即便身体偶有不适,即便因女儿搬家已不在起凤社区居住,她从未缺席一次服务。“周嬷嬷都这么拼,我们没理由偷懒。”志愿者陈燕燕说,每周二服务时,周翠兰总会选1至2个小组同行,她弯腰擦地、耐心喂饭的样子,是团队最动人的“精神标杆”。
为让服务走得更远,周翠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建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服务队44名成员中18名是党员,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服务拍照记录,有人管理老人健康档案,有人统筹财务内勤,每月的集中例会更是雷打不动。从最初十几人到如今44人,“跟着周嬷嬷做善事,心里踏实”成了大家的共识。

九年坚守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助力。服务队成立第二年,社区就协助申请到区民政局公益创投项目,每年可获2万至5万元资金支持;崇川区人大代表刘海兵、企业负责人凌超、陈美芳等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有了这些支持,我们能包车带老人踏青,过节时在社区办活动送慰问品。”周翠兰说。
“用一个人的爱心,点燃一群人的热情,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动实践。”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新的评价,正是周翠兰与长青嬷嬷服务队的真实写照。这支由“银发”温暖“银发”的队伍,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夕阳红在爱心呵护中愈发灿烂。(穆辉颖)
https://jsnews.jschina.com.cn/nt/a/202511/t20251111_s6912e8b8e4b05507ccd1490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