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山丹:“过腹还田 种养结合”闯出生态致富路

通讯员王旭辉裴晓彬

秋阳无限好,一片打谷声。进入到9月,青贮玉米的收割陆续开始,在山丹县清泉镇北滩移民区李宗胜的玉米地里,一台青贮玉米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这些玉米秸秆粉碎后,是牛羊等牲畜的绿色有机饲料。

这几年李宗胜以养殖为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青贮玉米,走种养一体化路子,成本降低、提高效益,今年李宗胜种养殖效益较往年也有所提高。

永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李宗胜说:“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摸出来了以农代牧的思路,今年种了500亩的玉米,玉米产量每亩大概就是六吨过点,总的产量下来就是3600吨的储存量,以自己种下的草来喂自己的牛,以自己牛的粪便,来增加土地里农家肥的用量,增加农业的收入,增加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该县大力培育“牛经济”,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基本形成了集牧草种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牛产业链。位于清泉镇北滩养殖小区的新奇家庭农场,2017年投资1600万元建起了45栋高标准的牛舍,从新疆购进了700多头西门塔尔牛进行育肥销售。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开始自己种植牧草,自给自足,这样下来,一头肉牛比往常在外地进购牧草可以多赚一千多元,效益非常可观。

新奇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如新介绍说,现在农场全部养殖的是牛,存栏700多头。从2019年开始施行了种养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农场现在玉米种植500亩左右,马场燕麦种植600亩,准备明年把燕麦草种植扩大到2000亩左右,全面实行种养一体化。

该县积极探索“以养定种、以养促种、过腹还田、种养结合、农牧互动”的种养循环发展路子,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战略,不断扩大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燕麦草等饲草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牧草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水平,不断推进种养循环发展。至目前,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33万亩,牛饲养量达到3.76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00.81万只。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