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绿色发展造就和谐之美

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气,抬头有蓝天,出门有公园,散步有绿道……既能在城市中感受到四季光阴的变化,也能在乡村中体验到山水田园的风光。这不仅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中国的组成部分。

在迈向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中,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之策。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川省华蓥市把天池湖畔石漠化治理纳入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整合用好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资金,在湖畔的仁和、伍家坳等村连片发展“青脆李”等优质水果3600余亩, 使百无一用的石漠化土地结出了“致富果”,变成了“聚宝盆”。 人民图片网供图

“咱们江边变美了”

经过多年修复,松花江里鱼儿多了,鸟儿也在江边栖息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李明哲

俯下身子,拿起相机,瞄准水鸟,按下快门,一张飞鸟展翅的照片呈现在张超的相机屏幕上。

张超是一名鸟类摄影爱好者,这是他第七年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胜利纪念塔广场的江边拍摄水鸟。“这几年,松花江水变清了,水里的鱼也多了。一到开春,从南方迁徙过来的鸟儿也都来这里栖息,生态环境可比以往好了不少。”他笑着说。

一旁的松花江蜿蜒而下,白云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耀下,波涛翻涌的水花,拍打在江畔台阶上。水鸟在江面上空翱翔,不时扎进水中觅食。水天一色的美景颇为壮观。

清走“四乱”,松花江更美了

每天早上,佳木斯市金港湾社区党委书记孙佳从佳木斯市灯塔广场出发,沿着江边一直走到金港湾社区,不到1公里的路程,但她也要走上一会。

因为孙佳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金港湾辖区的“河长”。在路上,孙佳会认真检查江边的垃圾是否被清理干净,观察是不是有人破坏河湖岸线的生态环境。碰上社区居民,她也会问问他们对于河湖治理有什么好意见。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清四乱”工作开展得如何、江边环境是否有改观,从孙佳和社区居民的谈话中都能感受到。在孙佳印象里,社区居民和她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江边变美了。”

曾经的佳木斯市江边,常年有一个由近300个烧烤、百货、服装等摊位和游乐设施组成的夜市,在盛夏深夜,顾客络绎不绝。嘈杂的叫卖声和遍地垃圾,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同时也破坏了松花江水生态环境。

“夜市产生的垃圾会给松花江带来污染。同时,河滩地内属于行洪区,这些乱占、乱建的摊位和设施阻碍了松花江行洪通畅,都属于‘四乱’。按照‘清四乱’工作要求,这些摊位、设施等被清理拆除了。”孙佳介绍。

如今,在佳木斯市的江畔,木头栈道取代了夜市摊位,江水中的垃圾也都消失不见。松花江佳木斯段已是一幅碧波荡漾、鸟飞鱼跃的绝美生态画卷。

黑龙江省河湖长制保障中心科长谭振东介绍,自河湖长制推行以来,针对松花江流域在内的全省河湖打响了“清四乱”攻坚战,共集中整治“四乱”问题1.7万个,松花江水环境变好了。

示范建设,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微风吹过,翠绿的湿地如翡翠一般镶嵌在松花江上。

张成趁着好天气,带着孩子来到哈尔滨外滩湿地游玩。张成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站在栈道上,湿地的美丽景色令他十分惊喜。在他的儿时记忆中,这里曾是私建滥建房屋、乱挖乱占鱼池的脏乱之地。

“前两天听同事说这里新修建了外滩湿地,就带着孩子过来溜达溜达,没想到这里的变化这么大。我记得原来这里还有很多渔船,现在都不见了,这真是个为群众造福的好事啊。”张成笑着说。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哈尔滨外滩湿地美丽蝶变的背后,是松花江道里段打造建设省级示范河湖的成果。

道里区河长制工作中心主任张慧宇介绍说:“在示范河湖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生态为主线,通过完善湿地体系,保护水源生态环境,一举改变外滩脏、乱、差,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完美融合。”

从2020年开始,黑龙江省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持续改善河湖面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示范河湖创建工作,打造河湖管护样板。松花江道里区段、江北区段脱颖而出,并在验收过程中获得优秀成绩。至此,松花江道里区段、江北区段完成了华丽变身。

“建设示范河湖的标准很高,对于河湖空间、水量水质、岸线绿化、自然景观、人水和谐等方面都需要达到标准。”谭振东表示,尤其是河湖空间干净整洁达标,要求按期完成河湖“清四乱”任务,目前松花江这两个区段已恢复河湖自然形态,实现生态驳岸。

“今年,我们要从松花江道里区段的8条干支流做起,施行全流域整治,全面实施垃圾、违建、畜禽养殖、涉水点源、农业面源五大专项整治,形成治理下级支流促进上级支流水质改善效应,通过水资源保障与利用、水生态修复与恢复,协同水环境治理与改善。”说起今年松花江的整治规划,张慧宇信心十足。

进入夏季,松花江道里区段的整治升级工作即将展开,张慧宇和同事经常去江边查看现场工作。走在江边,张慧宇告诉记者:“再过两年,这江边景色肯定会更好。”

鸟飞鱼跃,尽显松花江水生态效益

松花江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段,一群野鸭在江水中成一字队形前行。偶遇江岸上另一群栖息的鸭群后,两群野鸭凑在一起,趴在岸边的草地上晒着太阳,惬意十足。

东风区建国镇镇长、建国镇河湖长冯甲英介绍:“这群野鸭是在松花江治理后来到这里栖息的。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河流水域岸线治理,恢复和改善松花江自然生态环境。松花江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段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每年来此栖息的候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候鸟北归的重要驿站。”

每年3月-4月,大雁、秋沙鸭、鸬鹚、鸳鸯等90余个种类、80余万只候鸟,从我国南方经过长途迁徙,停留松花江建国镇段进行大约15天的栖息补养。“我们在保障候鸟栖息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上一年秋收时散落在田间的水稻、玉米和大豆等谷物也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冯甲英说。

补养充足后,候鸟继续飞行至西伯利亚,数以万计的候鸟在东风区建国镇上空绘就了蔚为壮观的“一江春水未消融,万雁齐飞横长空”的至美画卷。

“在改善松花江水质的同时,我们也着力于完善岸线绿化工作,完成护岸、滩地、废弃砂场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佳木斯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李清波说。

松花江佳木斯段南岸岸线曾被船厂、耕地、鱼塘、放牧地等乱占问题长期侵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多年来对沿江南岸生态修复,恢复岸滩20公顷,恢复植被22公顷,清理林下违建、垃圾22公顷,恢复湿地9公顷。

城因水而兴、水依城而活。如今,松花江畔,绿树成荫、江水粼粼、鸟飞鱼跃,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展现。同时,波涛涌动的松花江水带来的生态效益也逐渐凸显,“通过改善松花江的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促进了松花江流域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凭借着松花江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未来可期。”谭振东说。

“塞外江南”伊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路子找准了,踏上即是坦途

◆加孜拉·泥斯拜克 贺江 杨涛利

驱车行驶在连霍高速公路(G30)霍尔果斯段,道路两侧是新栽的樟子松、白蜡树、法国梧桐,一棵棵笔直挺拔。

这是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打造的连霍高速伊宁至霍尔果斯段百里绿色廊道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累计投入2.4亿元,栽植苗木173万株,在带动沿线农牧民增收就业的同时,将进出伊犁州的“主动脉”装扮成了景观通道,也将当地“生态立州”的招牌越擦越亮。

环保准入“门槛”严苛倒逼结构优化

走进位于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占地2100亩的厂区做到了“应绿尽绿”:公司余热、余气、废水回收利用达到100%……

2018年,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成为新疆首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钢铁生产企业。2020年,该公司产值达27.8亿元。

伊犁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三高”项目落地。一批“绿色”企业应邀落户伊犁,在近乎“严苛”的环保要求下稳步成长。

今年,伊犁州将“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明确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牵引带动霍城县、伊宁市、伊宁县一体化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伊犁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绿色已成为“塞外江南”伊犁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并将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

绿色治理拓宽发展空间

伊犁河谷三面环山,雨水丰沛,植被繁茂,景色秀丽。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2013年,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异味,遭群众投诉。伊犁州、伊宁市环保部门高度重视随即入驻监督其整改。

整改促发展,2017年,这家公司成为新疆首家进入工信部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国家绿色工厂”的制药类绿色工厂。2021年,公司又成为废水、废气、废物“三废”处理方面的行业标杆。

“8年时间里,公司投入27亿元建起了一条环保‘生命线’,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能。”公司总经理邓旭衡说。

提升绿色治理能力和水平,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伊犁州还在倾力打造城乡绿色空间。

走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绿树成荫、庭院整洁,污水和生活垃圾

有了统一去处……

路子找准了,踏上即是坦途。2017年,昭苏县获批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019年,巩留县先后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和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20年10月,特克斯县荣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五一”小长假期间,上海游客王宁在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拍到一张布满星星的夜空图,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后很快就收到了众多朋友的点赞。“他们都说一定要到伊犁,亲眼看看这里的美景。”王宁说。

正是因为伊犁州始终把绿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发展旅游业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2012年,喜欢旅游摄影的刘昊杰考取了导游证,开始在伊犁州创业。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伊犁州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10年前,那里还是一片石头滩,没想到他们靠吃‘生态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刘昊杰感慨地说。

2020年,霍城县入选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四宫村是该县的示范点。四宫村依托薰衣草发展“紫色经济”,打响“芳香之都”生态品牌,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昔日的“石头滩”,如今变成了“金山窝”。

今年,伊犁州编制实施了《伊犁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通过实施产品与业态大升级行动、旅游环境大优化行动等五方面内容,促进旅游业发展。

绿色动能正源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如今,驻扎在伊犁州的企业和生活在伊犁州的人,正享受着绿色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贵州天柱村民依托山水资源吃上“生态旅游饭”

◆龙本英

“最近游客特别多!油茶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小吃,来玩的游客都要到店里吃上一碗,收入最高的一天达5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感到很满足。”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的王大哥开心地说。

近年来,天柱县依托人文历史、山水资源,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围绕“做亮品牌、做强基础、做成规模、做高标准”,大力发展“旅游+”,着力打造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坌处镇三门塘旅游4A级景区,让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展现出人文历史、记得住乡愁的村庄,成为不要门票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从天柱县城出发,行程约40公里,便来到坌处镇三门塘。一条蜿蜒有序的青石板路从村口向村内缓缓延伸,道路两旁,一座座清雅古朴的吊脚楼、窨子屋坐落在清水江与青山环绕间,房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散发着浓浓的乡风古韵。再往前走,一座精美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大门正上方横塑有“刘氏宗祠”……

据了解,天柱县境内40多个姓氏的侗族、苗族群众先后建起200多座家祠,形成清水江流域家祠古建筑群,至今有近100座家祠保存较为完好,被誉为“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堪称“中国之最”。

三门塘是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被誉为“木排漂来的侗寨”,也是天柱县有名的景点之一。三门塘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最为迷人。

“没想到贵州天柱县还有这么别致的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乡村文化,以及独特的村容景致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绝佳景区,这次来鉴赏文化,品尝美食、看娱乐节目……真是值了,朋友们看见我发的朋友圈也都想过来看看。”从浙江过来旅游的丁女士对天柱县乡村旅游赞不绝口。

“打了这么多年工,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点小事业。在家门口经营农家餐馆,一天赚3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正在为客人服务的杨大姐高兴地说。

如今的三门塘,紧跟天柱县乡村旅游开发热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乡创业。通过开办农家乐、农家小吃店等,发展养殖和农业观光采摘,让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增强党员意识,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泽平说。

今年以来,天柱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天柱县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已达12.81亿元。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