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绿水青山织锦绣

2021年6月22日拍摄的子洲吉利坪村山水田园综合体(无人机照片)。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榆林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本报今日起推出“榆林发展新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回顾五年历程,展现辉煌成就,鼓舞人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干实绩迎接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

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治理水土流失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减少到2.12亿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如今的榆林,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新面貌。但榆林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却愈发铿锵……

860万亩流沙披上绿装——开启美丽榆林建设新征程

2月11日,记者在定边县白泥井镇金伊湾村看到,万亩农田四周及生产道路两旁,栽植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疆杨和樟子松。

“金伊湾村土地集中连片,面积较大,且处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所以我们在农田外围营造了新疆杨防护林带,在农田道路两侧营造了樟子松防护林带。”定边县林草工作站副站长王立斌表示,该县北部风沙草滩区此前因林木稀少,经常遭受风沙侵袭。营造农田防护林可有效防治土壤沙化、保护农田,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损害,切实保障农业稳产、农民增收。

作为昔日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绿,曾是榆林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全民造林绿化工作,营建完善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增至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进一步巩固了局部区域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生态治理成果。

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在榆林也正逐步显现。过去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耕地,从“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又高产的基本农田。榆林市各类经济林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以红枣、“两杏”、核桃、苹果等为主体,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

初心不忘,砥砺前行。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榆林的新期待,近年来,榆林还稳步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生态长廊建设”“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等行动,建成榆阳区巴拉素国家沙漠森林公园等16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其中仅2021年的“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榆林市营造林及种草面积便达到68.21万亩,城市增绿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填绿镶边”向“扩绿增厚”的转变。

治理水土流失1.8万平方公里——把千沟万壑变成“粮仓”“银行”

水土流失的根子在小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也在小流域。近年来,榆林坚持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开展治沟打坝拦泥沙、治坡修田保水土等工作。

随着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不断推行,榆林市治理水土流失的规模已发展到1.8万平方公里,同时建成淤地坝2.2万余座(淤地66万亩)、完成“坡改梯”25.7万亩。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已成为助力群众兴业增收的“致富田”。

属于无定河支流流域的米脂县高西沟村,就是“坐收”生态治理红利的典型代表。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高西沟村,为彻底改变“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困境,早在60年前便开始全民动员,坡上修建梯田,沟里打坝淤地,接续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并成功总结出闻名全国的“三三制”经验(林地、草地、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实现了“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治理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高西沟村,树林、果园、牧草把山山峁峁装扮得郁郁葱葱,全村林草覆盖率达到70%。随着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发挥,从1985年起,该村村民收入持续稳步提升。特别是近年发展起的山地苹果、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更助力该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考察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建设、与时促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

“我们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再接再厉,继续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让子孙后代牢牢端住‘生态饭碗’。”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

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综合治理——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

近年来,榆林榆林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综合治理,建立红碱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推动区域生态功能整体提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万物生灵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检验师”。近日,随着季候赋新、春回大地,黄河吴堡段落栖了数不清的白天鹅、苍鹭等珍稀鸟类,它们在水里尽情歌唱、嬉戏,无不表明了黄河榆林段水生态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就黄河流域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在2019年8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旨在守护好榆林几代人接续奋斗取得的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下一步,榆林将围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总体目标,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突出抓好水沙关系调节,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山水林田坝草沙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全面实施节能减排行动,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动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构筑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