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安徽舒城七门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七门堰灌区。

七门堰——丘岗型湿地形态。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于11月4日公布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个工程成功入选。其中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是安徽获评的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早在2015年,安徽寿县的芍陂就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七门堰是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界处,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距今约2223年。新中国成立后,七门堰历经两次整修、扩建,其规模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灌区发挥了巨大的效益,灌溉农田达20万亩,现已与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融为一体。

“舒城地区雨季集中,但分布不均。当流域遭遇强降雨时,山区洪水迅速汇入干流,如遇排水不畅,水位会迅速抬升,形成涝灾,平原区地势低洼的地区更容易积水。”据安徽省水利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丘岗型湿地环境中,七门堰灌区通过“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能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还能利用海绵效应,调蓄洪峰、削减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确保水系连通、自然、健康。

鉴于舒城县复杂的地形地貌,呈现山区易发山洪、岗丘地区易旱、平畈地易涝的特点,七门堰的修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七门堰取水口均设置在河流凹岸,其灌溉渠线也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沿一定的等高线行进,保持适当的输水底坡,满足自流灌溉控制水位高程。”该工作人员表示,这样一来,不仅能实现水沙分流,还能通过合理规划布置的陂、塘、垱、渠、沟,保证最大的灌溉范围。

目前,七门堰水利工程遗产区已规划建设水利博物馆等多个场馆,基本形成完整的遗产标识系统。遗产区作为万佛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核心区,年接待“访、学、游”人员超50万人次。

资料显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4年设立,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有159项,而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全球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http://cul.anhuinews.com/xwwh/202311/t20231106_7203765.html

(编辑:萧鼎  审编:AD)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