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青春脚步探寻城市水生态,他们在“行走课堂”里感受运河变迁

夏日的北京大运河波光粼粼,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手持水质检测工具,在专家指导下俯身取水——这是“青少年大运河(通州—朝阳)科考活动”的生动一幕。2025年7月15日—16日,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北京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发起公益科考行动,21名来自朝阳区中小学的生态环保总团学员,以脚步丈量通惠河至北运河的生态变迁,亲历了一场融合历史与科技的“行走课堂”。

青少年大运河(通州—朝阳)科考活动老师学生合影

水质检测揭示运河生态密码

“原来运河的水比想象中更清澈!”在大运河森林公园观景台下的北运河岸边,五年级学生李铭(化名)小心翼翼地将取水桶沉入河道。在北京市生态保护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专家指导下,学生们分组测定溶解氧、pH值等指标。当试剂滴入水样泛起浅蓝色时,队伍中响起低呼:“达标了!”

老师带着同学们测水质

在另一处生态修复的“活教材”城市绿心公园,这里曾是东方化工厂等多家工厂遗址,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投集团)的专家指着改造后的零碳建筑介绍:“旧厂房钢架成了新楼骨架,烟囱成了小鸟的家。”学生们触摸着再生材料建造的墙体,感受着“废厂变公园”的生态转变。

公园内“海绵城市”设计同样让学员们着迷。雨水通过透水砖汇入生态池塘,芦苇丛中,蜻蜓飞舞。

专家介绍道,包括三大建筑在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大量运用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夏天制冷、冬天供暖。“原来城市真的能像海绵一样呼吸。”六年级的王昕桐(化名)在科考学习手册上认真记下这一幕。作为本次科考的第二个水质检测点,学生们在这里再次完成水样分析,连续达标的数据让他们对运河生态更有信心。

博物馆里对话千年漕运史

步入形似巨帆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全息投影重现的漕船队列令孩子们屏息。“看,清代漕粮船队正驶过燃灯塔。”讲解员指向光影中的通州地标。在“运河与北京城”展厅,动态《漕运图卷》缓缓展开,学生陈轩(化名)发现秘密:“运河改道后,通州成了京畿门户,难怪老话说‘北京是水上漂来的’。”

学生们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参观

次日的八里桥,古今对比更显深刻。古桥旁布置的现代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扫码查看的手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检测数据平稳跳动。“这座石桥见证了英法联军侵略,如今守护它的是科技。”专家的话,让抚摸着桥栏的同学们陷入沉思。

在北运河管理处,同学们了解到了北关闸对于北京的重要意义。五河交汇、行洪分流、水闸的古今变化,特别是北京大运河生态治理近2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

而在通州博物馆,明代漕运官员的玉带与当代河长制的展板同室陈列,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从古至今,护河都是大事。”

闸坝间的古今守护

行程尾声,通惠河管理所前的水闸,水流奔涌的景象让师生们驻足观看。管理所专家详细讲解了再生水厂经过多重净化后,为河道进行生态补水的过程。

师生欣赏通惠河管理所前的水闸

行至庆丰闸,讲解老师细数其历史:“这里曾是漕运进京的重要门户,被称为‘二闸’,货物在此中转进入京城。”学生们一边听,一边寻找着这座连接古今的水闸遗迹。如今,附近已建为庆丰公园,市民在此休闲垂钓。讲解老师特别提到:“庆丰闸旁边的乐家花园国家级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记录着水位、流量等数据,为城市防汛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着关键依据。”学生们认真地聆听,对这份坚守流露出敬意。

两天时间,穿越8个生态节点,少年们的科考学习手册上写满了观察记录与思考。北京环境科学学会老师仇海春见证着学生们的变化:“从最初对专业术语的陌生,到现在能主动探讨数据背后的生态意义,他们对水生态的理解在加深。”

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韩静老师则强调实践的价值:“当孩子们亲手触摸漕运历史的痕迹,亲眼见证科技如何治理水环境,生态文明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切身感受的责任。”正如一位学生在活动总结时所说:“运河像一本活着的史书,而我们,要努力写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篇章。”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520005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