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举办“优化涉企检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活动中,市民代表走进区生态环境局,与执法人员一道通过无人机巡查、智慧监管平台操作等方式,沉浸式体验生态环境“无感执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依托生态环境智慧数字平台开展的“无感执法”,长宁区涉企检查户数同比下降近6成,执法效率与质量未受影响,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又为企业减负松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政策为基,“无感执法”有法可依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活动伊始,主持人的话点明了此次开放活动的双重意义——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具体实践,更是凝聚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无感执法”的推行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导向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从国家层面看,2020年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明确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2021年《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持续强化依法治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优化执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在线监控等手段提高执法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减少现场检查频次”。
在地方层面,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制定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清晰界定“查什么、谁来查、检查谁、怎么查”,尤其强调“检查码”的规范使用,为“无感执法”划出了清晰的操作路径。
顺势而为,长宁区生态环境局自主搭建“慧生态”数字平台,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源治理等五大模块数据,执法人员可通过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实现“环境质量一屏观、环境治理一网管、环境服务一云端”,为“无感执法”落地提供了技术底座,也让生态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有了硬核支撑。
科技为翼,让监管“隐形”却更精准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无感’执法如何落地。”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活动进入核心环节,3场依托科技的非现场执法实景生动上演。
“光华医院工地7点后扬尘数据15分钟平均值出现异常,请现场负责人说明情况。”执法人员首先开始展示工地扬尘监管的“云端处置”。通过“慧生态”数字平台,执法人员与工地负责人发起视频连线。大屏幕上,扬尘数值、企业信息等实时同步,执法人员逐项核实:“工地当前作业内容是什么?扬尘在线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最近一次维护记录能否提供?”
随后,经备案的无人机升空巡查。执法人员与市民代表一同查看实时传回的画面,发现局部区域存在扬尘隐患。“因台风影响工人未及时到岗导致清扫滞后,我们将立即整改!”工地负责人承诺。不到10分钟,一场非现场执法闭环完成。这种“数据预警—视频问询—无人机核验—跟踪整改”的全流程,使扬尘污染处置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紧接着,危险废物监管环节开始。“危险废物处理不当关乎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远程监管体系能实现全流程可控。”负责危险废物监管的执法人员操作着“慧生态”数字平台,向市民展示监管要点:专门贮存场所需装防盗门、实行专人专锁;门口必须张贴黄色危险废物标识及责任信息;进出台账与称重铁板数据需一一对应;防爆灯具、带活性炭过滤的排气口等设施缺一不可……
“不同危险废物需由对应资质的机构回收,比如废弃荧光灯管,就必须由上海电子废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回收,这是全市唯一有资质的机构。”执法人员特别强调,通过远程监控,可实时核查分类存放与“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要求,从源头筑牢环境风险防线。
最后的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则体现了“数据说话”的精准。执法人员通过监管平台随机调取了市民代表选中的“沪A9****”车辆检测数据。屏幕上,蓝色车速曲线呈“三峰形态”——对应“轻踩油门后松开,怠速后再踩再松”的标准流程;橙色氮氧化物浓度曲线始终低于限值线。“该车一氧化碳0.3克/千米、碳氢化合物0.1克/千米、氮氧化物0.2克/千米,全部达标。”
执法人员介绍,平台不仅能实时查看监测视频,还能自动识别检测时间异常、检测方式变更等问题并报警。“如发现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我们执法大队将及时介入,依法处置。”
温度与力度并存,减的是干扰,增的是效能
互动交流环节,一位企业代表的分享道出了“无感执法”价值。“因为我们企业涉及危险废物,过去总要接受不少检查,难免花费精力协调对接。但今年以来,检查频次明显减少,让我们能更专注于生产经营和内部环保安全管理。”来自上海科技宇航有限公司的代表袁孟坦言,这种“做减法”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监管的温度。
他进一步提到,长宁区生态环境局“预防在前、指导先行”的理念更让人印象深刻:“定期组织政策培训、提前提示风险,有效让企业少走弯路,从根源降低违法风险。”这意味着,“无感执法”减少的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不变的是监管力度与服务温度。
一位法律专业的市民代表则从规范层面提出建议:“‘无感’执法中,无人机报备、居民隐私保护、电子执法记录保存等创新做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支撑,让创新有法可依。”此外,还有市民询问长宁区在推进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与ESG方面的工作,区局专家在会后进行了详细解答。
“这次政府开放月活动,是希望向市民展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与群众心连心,执法工作才能更贴近需求、更有成效。”长宁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务公开是手段,生态惠民是目标。未来将持续优化智慧平台,扩大“无感”执法应用场景,以科技赋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让政务公开更透明,让营商环境更优质,在守护绿水青山与护航企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5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