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白龟湖畔,霞光为碧波披上霓裳。
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的悠扬旋律,已成为鹰城夏夜最动人的协奏曲。灯光摇曳,千余市民席地而坐,孩童踏歌嬉戏。不远处,和盛商圈灯火璀璨,美食市集烟火缭绕……一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嬗变,因一片湖而焕发新颜。
绿满煤城:生态筑基的十年蝶变
2013年,平顶山这座以“中原煤仓”闻名的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拉开了生态转型的大幕。之后十余年,平顶山市全力推进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连续四次将其列为全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我们致力于将这片湿地深深嵌入工业城市的肌理,注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道出建设理念。近年来,全市以打造“城水相依、路景相通、城乡一体、一园一景”的高规格湿地公园为目标,精准实施增殖放流、河流治理、退塘还湿等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全市湿地生态空间持续得到优化改善,鸟类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进入冬季,大批珍稀候鸟飞临平顶山越冬,上演了一曲曲动人的“冬日恋歌”。
“每年11月份,红嘴鸥都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向南迁徙,白龟湖湿地已成为红嘴鸥在中原地区最大的越冬地。”在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岸边,市白龟湖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小平说。从2016年的几十只到后来的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已连续9年不远万里相约白龟湖。红嘴鸥也成为平顶山生态向好的“代言者”。
目前,白龟湖湿地的鸟类由原来的186种增加到25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原来的23种增加到38种,每年途经白龟湖湿地迁徙、停歇的鸟类超12万只。
每年冬季,红嘴鸥、白鹭、骨顶鸡、鸬鹚等鸟类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集群翔舞,形成蔚为壮观的生态奇景,让平顶山因鸟而红,晋升为省内外新兴的生态旅游“打卡地”,吸引了摄影爱好者与游客,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生态的持续向好,不仅为城市注入了生机,更悄然打开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大门。
环湖新生:活力廊道的经济赋能
两三年前,从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延伸出的湖滨路,还只是一条功能单一的通道。如今,随着白龟湖生态环湖路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推进,它已成为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绿廊。
湿地建设、生态修复的直接红利,便是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和人气的集聚。
昔日的湖滨路沿线,如今悄然生长出30多家特色餐饮,沉寂的湖畔小屋被网红咖啡店点亮,人流与商机在此自然融合。
环湖路沿线新增休憩座椅、露营设施,让这里成了亲子漫步、骑友休憩的首选。
沿湖而设的“自由之风”“心湖相映”“面朝大海”“幸福之门”“绮梦秋千”“湖畔幕语”等景观节点,更是每天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打卡。
白龟湖畔集聚的人气,带动了湖岸经济蓬勃发展。“夏天是旺季,每天营业额有2000多元。”碧水湾鲜鱼馆老板王棉兴奋地说。遇上节假日,湖滨老字号“中留村老半岛鲜鱼馆”单日接待食客约300人。
从寂静的湖滨通道到人声鼎沸的城市会客厅,白龟湖生态环湖路蝶变的背后,正是平顶山践行“两山”理念,用事实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决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枷锁,而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民生福祉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绿水生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白龟湖只是平顶山生态建设的一隅。全市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湿地总面积达67.2万亩(1亩≈666.67平方米)。
持续的生态投入结出丰硕果实。汝州汝河湿地公园成功晋升国家级,舞钢石漫滩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修规工作稳步推进……
生态优化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家门口就有这么大、这么美的公园,孩子尽情撒欢,我们也乐得放松。”夕阳西下,市民张甜甜带着孩子在光影婆娑的林间荡起秋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日常。
生态优势也正持续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今夏,平顶山市深挖白龟湖生态禀赋,力推“文旅+”深度融合:“汝瓷集”陶瓷青创市集彰显文化魅力,市民广场音乐喷泉引人驻足,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掀起夏夜高潮,“夜探鹰城·千年奇遇”博物馆奇妙夜增添神秘色彩……通过整合山、水、园优质资源,一条集“亲水休闲、文化体验、城乡互融”于一体的休闲经济生态链日渐成熟。
“晚上湖边人气太旺了,客流反超白天,收入快赶上全天了。”在白龟湖沿岸经营后备箱咖啡的老板常军喜形于色。据统计,今夏白龟湖系列文旅活动已带动环湖区域餐饮、文创等消费增长超三成。
一泓碧水孕育无限生机。近年来,平顶山始终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保护修复置于发展优先位置,全市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得到很大提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平顶山将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发展胜势。
https://www.cenews.com.cn/media-article.html?aid=29335&mediaID=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