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宁夏:以水为脉 绘就生态与发展共生新画卷

央广网9月12日消息(记者齐平 实习记者马嘉雯)近年来,宁夏将水资源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素统筹谋划,把“四水四定”作为具有宁夏特色的重大改革全面部署、全面推进。通过水权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施深度节水等措施,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宁夏不仅破解了“水困”,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利通区:智慧灌区激活“节水革命”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现代化灌区信息中心,记者在LED大屏上看到,高闸镇测控一体化闸门正精准调配着汉渠的水流,田间青贮玉米在滴灌滋养下郁郁葱葱。农户们手持水权证排队兑换节水奖励,合作社的“水物业”管理员忙着核算水量——这幅“智慧节水”的新场景,正是利通区以用水权改革撬动现代化灌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灌区全貌通过沙盘直观呈现(央广网发 马嘉雯 摄)

“利通区以用水权改革为牵引,借助国家级深化农业水价改革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自治区首批‘四水四定’试点双重契机,创新打造‘确权—交易—节水增效—灌区建设’一体化新路径。通过水权证发放、村组间水权交易、‘项目公司+合作社’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动,实现农业灌溉从‘粗放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利通区水利服务和河湖管理中心主任马晓伟指着灌区沙盘告诉记者,据了解,利通区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工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通过云平台整合会商系统与操作终端,实现灌区数据可视化及决策支持。

截至目前,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已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26万亩,现代化灌区项目又将新增13万亩高效节水面积,农业用水系数从0.48提升至0.54,近三年利通区年均节水3100万立方米。灌溉周期缩短5天,高效节灌相较大水漫灌,亩均增收500元。

从“大水漫灌”到“精打细算”,一场水改不仅拧紧了农业用水的“阀门”,更唤醒了农民心中的节水意识。“以前淌水一直是大水漫灌,用水改革以后,认识到浪费水就要多花钱,就有了节约意识。现在还有了水物业,帮我们解决用水问题,我们用水更安心!”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三队村民王福笑着告诉记者。

盐池县:再生水编织生态经济闭环

秋日的吴忠市盐池县长城关饮马湖畔,阳光穿透澄澈的湖水,映出粼粼波光。两台增氧机在湖面缓缓运转,为这片曾因缺水而荒废的洼地注入生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区,得益于盐池县构建的再生水利用“超级工厂”。

盐池县长城关饮马湖两台增氧机正在工作(央广网发 马嘉雯 摄)

饮马湖湿地是盐池县再生水利用体系的中间环节。“污水经过处理厂净化后,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生态河道,最终汇入饮马湖湿地自然净化,再流入调蓄水库循环利用。”盐池县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志成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湿地+自然净化”模式,再生水经沉淀、降解后,这套体系实现了从“污水”到“生态水”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出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达到了工业冷却、园林绿化的用水标准,“不仅为1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及3.7万亩生态防护林提供灌溉水源,还形成了‘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廊道。每年为城市节约400万吨新鲜水,5年累计降低成本约1000万。”

此外,湿地内植物种类多样,成为集水资源循环、生态修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同步建设的德胜墩调蓄水库,进一步将再生水配置至工业冷却、市政绿化等领域,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水融合的闭环系统。

推进再生水利用,盐池县探索出“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工程布局+全域统筹”的深度节水控水新路径,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截至目前,盐池县再生水利用率从2020年的21%跃升至80%以上,累计利用量达1014万方,其中生态补水857万方,工业回用157万方。全县高效节水灌溉覆盖46.8万亩农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节水型公共机构达标率95.3%。这一体系每年为县域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更带动了生态旅游投资,实现了“水困”到“水兴”的高质量转型。

近年来,宁夏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市场驱动”,持续推进“四水四定”工作,通过建立“1+1+9”政策体系、创新跨省水权交易、打造7个差异化试点品牌,实现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跃升: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2%,高效节水灌溉率达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宁夏的“四水四定”实践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在全国推广。

如今,这套“水账”越算越精细:2025年全区水预算基准额度74.38亿立方米,非常规水利用占比提升至2.7%,数字孪生水利、合同节水等新技术加速落地。从“水困”到“水兴”,宁夏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当黄河水滋养出片片绿洲,当再生水激活产业新动能,这片土地正以“精打细算”的智慧,在西北内陆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https://nx.cnr.cn/gstjnx/20250912/t20250912_527358027.s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