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加快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鄂尔多斯开创美丽建设新局面

为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绿色防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开展美丽鄂尔多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以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城市为抓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将“生态+”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绘就城市绿色底色、激发产业创新动能、提升群众生态福祉,为鄂尔多斯市营商环境赋予生态环境之能,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为鄂尔多斯大沟湾。因无定河的曲折前行形成了深厚壮观的北方沟川地貌和水回田绕的南方水乡风格,两者的天然结合,绘就了一幅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情画。

攻坚“生态+新质生产力”,锻造绿色转型示范高地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源头把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绿色标尺”,发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划定171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鄂尔多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构建高质量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鄂尔多斯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双碳”目标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不断增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已建成电力总装机603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371万千瓦,占比39.3%,新能源产业从零星布局步入规模发展阶段。统筹煤电减量与绿电替代,累计新建高载能等产业,配置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超1200万千瓦。建成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离网型风电项目,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可复制解决方案。建成全国较大规模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基地。投产运营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在联合国COP28上荣获全球能源转型变革者大奖。鄂尔多斯机场建设为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机场,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创新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一体推进,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布局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带。

沙漠里的“黑骏马”——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基地。

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以最严标准制定6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构建“一张网、一个中心、N个应用”的智能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运用综合环境政策、生态环境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制、资源环境要素配置等周密举措,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

一方面,重点打造新能源重卡、绿氢产业等18条煤基新型产业链,形成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全链条延伸。建成全球规模较大的300万吨/年绿氢耦合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和绿色甲醇项目,在全国率先建成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鄂榆宁现代煤化工集群进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晶澳组件、株洲时代百米级叶片、卡尔动力智能重卡等23个“风光氢储车”产业链项目投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1.3%,千亿级“绿能”偏好型产业拔节生长。

另一方面,累计退出水泥、电石、焦炭等高耗能行业产能602.8万吨,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926万千瓦、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898万千瓦。“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4.9%,累计减排NOx1.6万吨、VOCs0.5万吨,碳排放强度下降13.6%,演绎了从“黑色高碳”到“绿色低碳”的华丽蝶变,诠释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蓝天白云下的绿色矿井。

紧扣“生态+民生改善”,绘就宜居宜业幸福图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鄂尔多斯市全面对标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求,高标准推进鄂尔多斯美丽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8年以来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坚任务9800余项,切实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0%左右,PM2.5浓度保持在20毫克/立方米左右,近15年内除沙尘天气外没有发生重污染天气。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37.45%大幅提升至目前的71%,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由2020年6.0吨/万元下降到2024年的3.8吨/万元,降幅达31.1%,205个“无废细胞”遍地开花。抗生素残留、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等影响人体健康的新污染染物防治工作开局破题,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推进。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自治区排名第一。

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全面提升。鄂尔多斯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140项荣誉称号,全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几字弯”公园城市,市辖区区域开发强度仅为4.1%,人口密度为0.53万人/平方公里。达拉特旗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康巴什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2.37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100%,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态愿景,充分展现了“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生态环境宜居品质。

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及达标排放率达100%,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3%;建设25座工业固废及12座危废处置设施、13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各类固废危废得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城市生活宁静和谐,被列入全国首批10个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之一,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工作,市辖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2025年6月纳入内蒙古美丽城市先行区建设名单,并开展美丽内蒙古先行区建设。

市民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婚礼文化园休闲游玩。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谱写黄河安澜绿富同兴篇章

鄂尔多斯市立足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全市域均属于黄河流域区位特点,持续加大重要生态空间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统筹推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自治区率先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持续保持日均治沙1万亩攻坚态势,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40%,对中国“绿线”西移约300公里贡献占比超过10%。“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水土保持率达到61.9%,全市入黄河泥沙量削减近80%。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绿色矿山173座,列自治区前茅;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100%,回采率达85%。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全市45条河流、17个湖库、50个水功能区均实现监测、监督、管理全覆盖,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乌兰木伦河鄂尔多斯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河鄂尔多斯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平。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复垦后的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毓秀景区。

库布其沙漠治理显成效,绿色成为主色调。

加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科学划定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2.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92%,有效保护了特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特殊自然遗迹等,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新建蒙西科研中心和800余亩珍稀濒危植物扩繁基地,部署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共搬迁或关停70多个对保护对象有危害的工业项目。四合木、半日花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赤眼鳟、棒花鱼等土著鱼类物种数量得到有效恢复,越冬候鸟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鄂尔多斯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坚持生态惠民,推动生态“高颜值”变成发展“高价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和“以奖代补”,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方面资源向生态建设领域汇聚。每年有100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30余万人(次)参与防沙治沙。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着力培育壮大草产业、林下产业、沙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林草产值突破75亿元,群众在生态产业链上进一步增收致富,每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约5万个,带动荒漠化地区农牧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带领广大农牧民在“草—料—肉”全产业链各环节稳定增收,实现了从“一株柠条”到“一块好肉”的生动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具成效。

乌兰木伦河(鄂尔多斯市段)2025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拓展“生态+全民共治”,涵养新时代绿色文明风尚

鄂尔多斯市聚焦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开展美丽鄂尔多斯建设全民行动。

形成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广泛认同。举办中国生态文学论坛,发布“首批生态文学推荐书目”,被授予“大地文心·内蒙古生态文学创作基地”,不断繁荣生态文学、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成功举办全球最大的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城市活动,被国内外5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总曝光量突破30亿(次),增强社会各界对地球自然生态保护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广泛认同。

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意识。不断发扬光大“牧区大寨”带头人宝日勒岱、“绿化劳模”殷玉珍、“植绿工头”张喜旺等先进典型在植树造林中谱写的“三北精神”。通过环保进校园、绿色课堂、环保宣教等形式,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开展助力“三北”工程保护母亲河志愿者行动,用“志愿红”守护“生态绿”。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中心城区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已全部实现新能源化,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和智能交通先导应用“双试点”的城市。打造城市慢行道,举办全国自行车锦标赛、“鄂马”等赛事。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2020个,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9座,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守护宁静等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绿意盎然的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轴线。

升级“生态+营商服务”,培塑高质量发展沃土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暖心的生态环境管理服务也是优质的营商环境,鄂尔多斯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形成“美丽暖城、营商五心”的系统改革路径,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美丽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政治任务,累计投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19亿元,完成整治任务1021项,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好转。在自治区率先建成粉状物料堆场全封闭设施643套。2024年,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典型成效获生态环境部表扬,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为自治区优秀,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等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值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和煤化工行业土壤、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技术要点,2023年获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年度评估考核第一名。“城市生态环境指标”连续四年在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第一。

靶向打造“最包容”执法,切实强化“监管服务”正向引导作用。率先推行“交叉互评+专家复核+互动交流”的行政处罚案卷(稽查)评查新模式,加大对基层执法工作的稽查力度,及时纠偏,促进依法履职。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制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和涉企行政执法备案及审批流程,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制度为基础,优化合并信访举报、各级督察、突发事件和上级交办案件查处等现场检查。2025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去年降低60%。建立“1+4”清单制度,积极培育正面清单企业172家,2024年至今,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33件,让“暖城”生态环境执法更有温度。依托“一中心二平台”,建立非现场执法监管新模式,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积极协助企业开展环保信用修复,鼓励失信企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2024年至今,累计完成企业信用信息修复350起,助推“暖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聚力打造“最贴心”服务,全面提升环评审批效能。推行开展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试点工作,对生产工艺相对单一、环境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的12类建设项目,企业可同步进行环评和排污许可申请,只需跑一次即可完成两项审批,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夯实审批服务支撑,建立“质量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落实问题反馈“一次性告知”制,同时实现审批材料的电子化提交和审批流程的在线处理。为重大项目提供上门服务,采取“现场办公+靶向指导”模式,深入项目现场,解答环评编制、手续办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技术帮扶指导。科技赋能开发启用“排污许可大数据智慧平台”,排污许可相比以往审批效率提升约70%,企业填报准确率提升约40%,重点问题率下降约40%,大大减轻了企业填报负担和基层审核压力。

建设美丽鄂尔多斯,不只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是一场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展的深刻变革,是以“生态+”的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立足美丽内蒙古、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要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不断丰富“生态佳”向“生态+”延展效应,让绿色成为鄂尔多斯现代化建设的鲜明底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生态智慧和绿色力量。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635777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