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乡村振兴中的青春文旅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作为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第一资源和最佳驱动力,其作用发挥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随着乡村振兴大幕的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青年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他们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他们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他们挥洒青春奋斗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王岗村:

文化带头人领着乡亲吃上“非遗饭”

张建友

▲ 李珅(左一)向游客介绍千层底鞋垫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选购柔软的纯棉棉布、熬制一桶高黏度的糨糊,一层棉布一遍糨糊,五层之后暖阳下晾晒,晒干后的袼褙按照鞋码剪出大小不一的尺寸,然后把相同尺寸的袼褙摞在一起,用大马蹄针开始纳鞋底儿……经过19道工序,一双千层底鞋底或鞋垫才算完成。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长岭街道大王岗村村民李珅以视频的形式向记者展示了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纳鞋底儿手工技艺。

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千层底鞋垫产品,却为该村村民提供了致富途径。村民徐大姐因病返贫,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通过走进李珅举办的非遗技能培训班后,每月都有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收入。喜得徐大姐逢人便说:“是‘千层底’让我活出了精气神,真的从内心感谢李珅!”

今年36岁的李珅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过教师、经贸、商务等工作。2014年,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李珅看到年迈的母亲程雪杰为寻找纳鞋底儿手工技艺传承人而着急,但村民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于是,李珅毅然地放弃高薪,返乡传承这项技艺。

回到村里后,李珅跟着母亲潜心学习千层底制作技艺,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和多次到区里、市里、省里参加培训,她很快就掌握了技艺。

在学习制作中李珅发现,无论是千层底鞋垫还是布鞋都存在着发板、发硬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李珅找出了原因,一个是材质不够优良,一个是针法过于稠密。于是,李珅对棉布、亚麻鞋底绳进行了精细化采购。同时根据人体穴位特点,发明了千层底按摩鞋底。这样,鞋垫或布鞋穿着舒适、透气性好,还有按摩保健作用。自此,大王岗村的千层底鞋垫、布鞋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2010年,程雪杰曾为了该技艺传承成立“足必须”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吸引了300多名村民加入。回到村里后,李珅接手并担任合作社销售经理。在带领社员生产千层底鞋垫等产品的同时,李珅还带领销售团队走进哈尔滨市关东古巷,把精品和非遗故事展现在大众面前。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千层底”真正走向市场,才能让村民获得收益。于是,李珅在村里创建了非遗传习所,为村民免费传授技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收致富。随着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李珅于2015年自筹资金,创建了“老一套”关东民俗生活文化园。园区以“千层底”的历史背景为依托,成立了传习区、展示区、培训区、生产区、体验区、销售区六大区域,走上了文旅融合之路。

之后,李珅又带领团队走进哈尔滨西城红场、呼兰区萧红故居等地,或以展示、或以体验、或以经销的形式进行合作推广,不但为各大商场增添了文化氛围,也为千层底鞋垫产品打开了销路。

在销售过程中,李珅深深地感受到,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李珅带着产品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各种展会的同时,更是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在线上发力,使得订单量大增。根据客户需要,李珅还增加了私人定制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现在,李珅又设计了文旅融合的销售模式。她正在积极地与黑龙江省内的各大景区联系,试图把“足必须”这个非遗品牌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推广进景区。

面对未来,李珅有自己的打算:继续增加产品的种类、继续沿着精品化方向运作、继续推动市场份额的提升、继续扩大销售渠道,从而把“足必须”品牌在全国叫响,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富裕路。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

返乡青年为小山村注入“文艺范儿”

孙丛丛 文/图

▲ 聂家峪村精品民宿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因无资源、无产业、无集体收入而被称为“三无村”。2008年时,该村集体年收入尚不到2000元。十几年间,聂家峪村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这与“90后”返乡青年黄元孔的乡村创业实践分不开。

黄元孔出生在聂家峪村。2009年,他考上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不久,就在青岛一家旅游公司担任运营部门经理,月收入上万元。2015年,聂家峪村起步发展乡村旅游,面对专业人才匮乏状况,村“两委”首先想到了黄元孔,动员他回乡发展,凭借专业本领带动村民致富。

那段时间,虽然人在青岛,但黄元孔一直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认为聂家峪村发展乡村旅游已具备了一定条件:一是有政策支持;二是有产业基础,村里从2008年起就建起了100多亩大樱桃采摘园,2015年又建成容纳200人就餐的草棚子农家乐;三是村“两委”班子团结并力倡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黄元孔下定决心辞职回乡。

在聂家峪村“两委”支持下,黄元孔创办了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计划采取“政府+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模式,利用旅游三产带动二产、一产销售,盘活村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回村发展,能有什么前途?”黄元孔坦言,创业初期他虽制定了一套清晰的乡村振兴规划,但仍面临亲人朋友的质疑及缺资金、缺人才,尤其缺乏敢打敢拼的年轻人等一系列问题。“村里年纪大的人居多,会用电脑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营销宣传、产业链架构、客户洽谈等许多环节只能靠我一个人负责,后来也招募了合伙人,但因为见效慢、回报少,很快又回到了由我一人‘上阵’的老样子。”黄元孔说。

虽然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黄元孔对聂家峪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充满信心。“靠前期的樱桃采摘,村里已吸引了一部分游客,为把他们留下来,我们首先在吃、住上下功夫,发展乡村民宿,扩大农家乐经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激活业态、打造景观,形成‘过夜经济’,同步推出高品质、定制化产品和服务。”黄元孔介绍,关键时刻,是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为聂家峪村乡村旅游发展引入“活水”。公司从当地银行先期获得100万元贷款,用于民宿项目建设,而随着更多金融资源集聚、更多金融担保政策落地聂家峪村,黄元孔得以一步步落实自己的规划。至今,聂家峪村已建成9套精品民宿、73间酒店式客房、1处音乐酒吧,还修建了5.5公里环山路打造十里樱花漫道、种植8万株黄栌打造千亩红叶谷……形成了集餐饮、住宿、会议、研学、采摘、垂钓等于一体的乡村农旅生活综合体。

“就拿精品民宿来说,我们秉持极简、素朴的乡村风格设计打造,给游客栖于田园、放松身心的享受,每年5月至10月间迎来旺季,每周六、日全部客满。” 黄元孔介绍,为配套业态,活跃夜游、夜娱氛围,聂家峪村还在每年5月至10月周六晚间举办《山谷里的歌声》音乐篝火晚会,每场吸引观众500余人次,其中约四成游客过夜消费。

据介绍,现今,聂家峪村果蔬采摘、音乐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年吸引游客约5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从过去不足2000元增长至20多万元,2021年,该村为村民分红27万元。而在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6名大学生返乡就业,聂家峪村22个村民直接在公司任职;与此同时,该公司2021年还带动池上镇16个村集体、1301个脱贫在册人员分红77.6万余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比同期的客源数据,黄元孔坦言,3月以来的这一轮疫情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影响很大,餐饮客源比去年缩减了约50%,民宿入住率降幅达60%以上。“市场重新放开后,我们致力于恢复信心,公司采取举措保障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并通过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继续加强对外宣传。另外,淄博市政府也出台了多项纾困措施,比如,可延缓缴纳职工社保、支持地方银行推出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黄元孔说。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

“90后”墙绘师“焕新”小屯村

张莹莹 文/图

▲ 正在创作中的尚勤杰

叫“小屯”的村子很多,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山区的小屯村,可能是色彩最丰富的一个。时尚的国潮符号、清新的田园牧歌、鲜活的动漫人物……这样的涂鸦墙在这里随处可见。

“90后”墙绘师尚勤杰,圈内人叫他“大新”,粉丝称他“神笔马良”,小屯村的60多幅涂鸦作品都出自他之手。依靠这些充满童趣的涂鸦作品,辉县小屯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豫北村庄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小屯村,曾是个典型的北方贫困村庄,只有400多人,直到2018年才脱贫摘帽。白天村里极安静,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晚上7点一过,老人和孩子就早早睡下,村里几乎连亮光都没有。

尚勤杰毕业于河南开封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老家在新乡市高新区,离小屯村有40分钟的车程,来这里做墙绘之前,他在北京从事艺考辅导工作。2018年,小屯村脱贫出列,被当地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要以村中的主题儿童农训基地为中心开展村容提升工作。偶然的机会,小屯村主题儿童农训基地负责人袁文联系上了尚勤杰。

“偶然间看到他画的一幅画,觉得很不错,我就给他打电话,说我们小屯村想进行墙体彩绘。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袁文说。

尚勤杰喜欢涂鸦,但在这么大面积的墙上作画,还是第一次。他边摸索边调整,总结了不少经验。在墙上作画,形体构造和画面比例是关键。刚开始时,尚勤杰画一个形体,得爬上爬下反复观察、调整一整天,进度很慢。为提高效率和水平,他没少下功夫,除了上网学习,还去各个城市实地参观成熟的墙绘艺术作品。

“北京的798艺术区、天津的涂鸦街及上海、厦门等地有涂鸦的地方,我都去参观过,回来就自己消化理解。别地的内容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还得从自身实际出发。”尚勤杰说。

反复沟通后,尚勤杰和村里达成了共识,他决定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形象和角色入手。他开始画哪吒、孙悟空、凤凰,也画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

扎实的美术基础、认真的学习态度,再加上每天的实际操练,尚勤杰创作速度突飞猛进。3年时间里,一幅幅墙画陆续浮现,既不失乡村本色,又颇具有时尚元素,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工作之余,尚勤杰记录下自己在小屯村的工作经历,把创作墙画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同时,村民自发拍摄下这些墙画,分享到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慢慢地,小屯村有了名气,附近村庄乃至外地的游客都前来参观。游客中,既有专门来跟墙画合影打卡的,也有来观赏乡村风光的,还有来参观学习村庄墙绘工程的。就这样小屯村不知不觉就“火”了。

“火”了之后,村里的许多方面都在发生悄然改变。小屯村之前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村容村貌越发整洁,不少村民也把自家房屋装修得更美观。这也让村民看到了更多发展空间。

于是,摆地摊、卖棉花糖、炒凉粉、卖土特产,小屯村的村民一天收入个几百元不成问题。“村子里年轻人平时都在外地打工,冷冷清清的,因为这些墙体彩绘村子热闹起来了,小店的生意也好了很多。”在小屯村开杂货店的村民喜上眉梢。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这让大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六全看到了希望:“现在小屯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还有了‘七彩画乡’的称号,灯光秀、魔影世界、研学基地……村里正在陆续修建,让乡村和现代艺术碰撞。希望以小屯村为点,带动周边的发展,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村里清晰的规划,加上村民的齐心协力,本来默默无闻的小屯村,越来越富了。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尚勤杰说,乡村美化,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让他很有成就感。“我现在更想做的是好好沉淀自己,提升绘画的技艺,创作出更多原创作品。我会把乡村墙绘当成事业继续做下去,把墙绘带到更多村庄。”尚勤杰说,他想联合更多爱好艺术的人一起努力,用更多的美好去装扮广大乡村。

宁夏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

返乡青年做最坚实的基层螺丝钉

崔 娜 马晓玲

▲ 李盘武潜心学习酿醋老手艺 受访者供图

春日里,沉睡了整个冬季的农田被轰轰隆隆的耕地机声唤醒,坚硬的地面开始被翻松。耕地机的驾驶员名叫李盘武,是2022年返乡创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的有志青年。

笔者拜访时,李盘武刚刚吃过午饭,正在替当地的百姓运送春季播种的豆子。

1987年出生的李盘武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憨厚、朴实、待人真诚有礼。这些年,李盘武一直在外务工,积累了不少经验。2021年,看到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盘武毅然决然选择回乡创业,成为助推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

回乡后,李盘武一边忙于帮助当地的百姓耕地、犁地,一边开始学习当地传承百年的酿醋老手艺。“回乡后,浓浓的乡土情始终充斥着我的内心,帮助左邻右舍松土犁地似乎成为我的一种乐趣。这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李盘武说,相较于在外务工的生活,回乡创业让他更多了一份责任感。现在的李盘武对于乡亲们的事情格外上心,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李盘武坦言,他自小就有从军报国的梦想,但因为身体原因,从军梦只能被深埋心底。今年,经过深思熟虑,李盘武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期待能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问及缘由时,他说:“经常听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声音,非常振奋。如果我是党员,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未来,李盘武有着自己的规划:“春耕地,秋收藏,闲暇之余,在醋缸里酿造美好的幸福生活!我要做李士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线上最坚实的螺丝钉!”

大河有水小河满。近年来,凭借手工醋、土方油、杂粮面等集体经济,李士村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并凭借优质上乘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了解,手工醋的原材料以六盘山生态区农户种植的小麦、糜子、大豆等为主,加古井水,经过制曲、煮颗、拌料、淋取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古方酿造的手工醋工艺迄今已传承了1000多年。因醋的口味黏稠醇厚、酸而不烈、回味甘甜,销售量逐年递增。而手工压榨的胡麻油、石磨磨出的杂粮面等也日渐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推动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今年,李士村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中的传统手工业优势,新建了生产车间,将原有的车间进一步改造为集石磨体验、醋熏、醋浴等项目为一体的实践体验与养生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吸引广大游客。未来,李士村将持续依托“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与“非遗传承手工醋坊油坊建设项目”的优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市场化运作,通过“非遗+研学”融合新模式,促进研学游的发展,争取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活态传承。

如今,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李士村先后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未来,像李盘武这样有志于改变乡村的青年会越来越多,他们将带领村民一起蹚出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新路子。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