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携手走进安北村,共探乡村振兴路

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深意,探寻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密码,提炼乡村振兴成功案例的可复制经验。近日,吉林大学“吉光”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以青春之眼观察乡土变革,以青年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让高校智慧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初入安北,实践团便扎入基层,开展村情调研。从村情概况到资源禀赋,从发展瓶颈到群众期盼,成员们用笔记本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细节,在与村干部的交谈中勾勒出村庄发展的基本轮廓。

随后,“东辽之源”景区的清风与“非遗工坊”博物馆的匠心,共同铺展了一幅文化振兴的画卷。鱼刺画得灵动、秸秆画得质朴、弓箭画得厚重,一件件非遗展品在灯光下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芒,这是安北村守住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抬眼望去,村内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七星泉”的潺潺流水、“望月潭”的粼粼波光、“观花亭”的错落有致,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巧妙融合。安北村以“文旅共生”的设计理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午后的学习研讨会上,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守护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份认知,化作了大家心中沉甸甸的责任——守护好乡村的生态底色,是青年参与振兴实践的首要准则。

实践团与辽源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张明的交流,更让调研从“观察”走向“参与”。在直播间里,农特产品通过镜头走向全国;在展区内,村企合作的成果琳琅满目。张明会长介绍的“企业+促进会+村集体+村民”庭院经营模式,以产业链思维激活乡村资源,既让企业盈利有空间,又让村民致富得实惠,正是“发展为了人民”的鲜活实践。团队受邀为促进会编制五年工作规划,这份信任背后,是青年智慧对接基层需求的精准契合,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回应时代召唤,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有了具体落点。

夜幕降临前的分享会上,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炽热。成员们在交流中越发明白,乡村振兴的考场,需要青年从乡村实际出发,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默默耕耘,更需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挑重担。

此次安北村之行,不仅让实践团看到了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振兴图景,更让每一位成员在心中播下了扎根乡土的种子。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从不是旁观者,而是要做躬身入局的践行者——以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根脉,以生态理念筑牢发展根基,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动能。(来源:吉林大学)

https://jl.cnr.cn/jlgd/20250901/t20250901_527349403.s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