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内蒙古乡村旅游新画卷,共筑民族团结振兴路

文钟镇将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空间共融、文化共生、服务共享”发展格局。三道井子村作为典型代表,立足自身特点,在空间、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五个方面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之路。

空间互嵌,筑牢富民基石

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依托闲置土地打造道谷南山休闲度假中心、风林暮野露营地、森谷露营地、老爸艺术营地、老斑鸠营地及小豆豆亲子农场,为乡村旅游增添特色户外休闲场景;自主推进运营开发,村集体主导盘活闲置民居,打造“望山小筑”民宿,推进梅花鹿养殖、农文旅融合项目,以统一规划、特色运营模式,既为游客提供惬意的乡村住宿体验,也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大力培育本土活力,鼓励本土人才自主创业,催生了德龙山庄、龙葵小院、摆渡人家等特色经营主体,同时打造花海、儿童乐园等项目。截至目前,相关业态接待游客近3.45万人次,收入达382万元。各业态联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循环,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年均增收3.6万元。

2024年7月1日文钟镇三道井子村老爸艺术营地

文化互嵌,绘就团结同心圆

以特色载体与节庆活动为纽带,厚植民族团结文化土壤。小豆豆亲子农场作为自治区青少年研学基地,精准对接各年龄段学生与亲子家庭,把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了红色教育、民族手工艺品等14个特色活动区,将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建设以来,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收入近300万元。同时,三道井子村以乡村文化旅游节为抓手,结合节假日推出特色活动,如组织蒙古族、满族群众制作布贴画、辽瓷手工艺品等,今年举办各类民族文体活动20余场,参与群众达16000余人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4年5月16日小豆豆亲子农场非遗文化进家庭亲子活动

社会互嵌,构建和谐环境

以环境整治与治理创新为突破,营造宜居宜业和美氛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解决520余户村民安全饮水问题、硬化路面40余公里、安装卫生厕所378户、推进退化林改造,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2024年三道井子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将整村划分为6个网格、配备19网格员,确保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响应、及时介入,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10余场次,覆盖村民达1500余人次,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的和谐与发展 。

2025年7月1日文钟镇三道井子村望山小筑民宿

经济互嵌,实现共同富裕

以改革创新与模式优化为驱动,激活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探索“三变”改革,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流转土地和林地,形成“党总支 + 合作社 + 村民”模式,累计流转土地3000多亩,平均每年每户增收4000余元,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置业合作社输出劳务工作者250余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整合资金50余万元,打造自主运营民宿1家,成立旅游合作社打造以民族风俗为核心的特色民居客栈10余家,村集体年收益增收2.5万余元,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023年4月18日文钟镇三道井子村“三变”改革“五大合作社”揭牌

心理互嵌,铸牢共同体意识

以情感联结与精准服务为核心,拉近各族群众心灵距离。搭建互动平台、深化帮扶机制,以村民代表大会为载体,每季度组织交流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零距离”交流活动21场,参与村民覆盖汉、蒙古、满三族群众达500余人次。村党总支设立心理咨询室,组建“暖心互助团”,定期关爱特殊群体,走访孤寡老人30余次,为留守儿童举办活动4场次,各族志愿者与特殊群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情感交融。

2024年11月21日志愿者为孤寡老人进行养老资格认证

文钟镇统战委员、副镇长张嘉鑫表示:“三道井子村的实践,正是以互嵌式发展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旅游全链条,既让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拉近了心距,更通过业态融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实现了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李富 王伟杰)

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80x78w/stories/WS68fad5b7a310c4deea5eded1.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