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安徽定远:交通“动脉”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定远县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上,周末的金山溪谷度假区车流如织,游客们沿着彩色沥青道漫步,或在瓜蒌部落体验农耕乐趣——这条总长约103公里的“生态旅游廊道”,如今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线”。近年来,定远县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织密公路网、畅通微循环、串联产业链,让昔日的“交通末梢”变身“发展前沿”,走出一条以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交通骨架撑起发展新空间

“以前去永康镇要绕路,现在走G328新线,20分钟就到了!”10月中旬,在G328定城至永康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着铺设沥青。据项目资料显示,这条全长33.7公里的一级公路,按80公里/小时设计,2024年3月开工以来,W-04标、W-05标已分别完成有效合同额的59.1%和63.6%,计划2026年10月通车。

作为定远县东西向“交通主动脉”,它将与南北向的G329升级改造工程形成“十字骨架”,不仅缩短县域内通行时间,更成为连通苏皖豫鄂四省的重要节点。

令人瞩目的是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的建设。这条串联池河、拂晓、三和等6个乡镇的道路,通过“新建+改造”模式,整合了北沿山公路支线,形成环状旅游交通体系。

风景道带来了稳定客流,直接刺激了沿线农家乐、民宿和餐馆的生意的繁荣,为当地土特产打开了销路。定远县借此东风,大力发展“定有良材”特色农副产品,开发出百余种乡村旅游商品,并建立了多个电商直播基地,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定远县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道路串联起红石峡丹霞地貌、三和槐墟古树、岱山新村等10余个景点,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形成了“快进慢游”的旅游新格局。

公交织网激活城乡“微循环”

“3块钱坐公交到县城,还能顺便把家里的鸡蛋寄出去!”在定远县张桥镇公交站,陶铺村村民王大妈拿着刚寄走的土鸡蛋包裹,脸上满是笑意。自2019年推行全域公交以来,该县投入150辆纯电动公交车,开通68条线路,覆盖全县22个乡镇196个建制村,通达率100%。与原农村客运相比,“一票制”3元票价下降70%,日均发送旅客1.1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9万人次。

更贴心的是“交邮融合”服务。该县建成16个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站,开通定远-秦集线、藕塘-定远线等6条交邮融合线路,通过城乡公交“捎带”小件邮件。“以前农产品进城要自己找车,现在公交直接送到县物流中心,成本降了一半。”陶铺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说。

产业串链鼓起村民“钱袋子”

交通的改善,让定远的产业发展有了“加速度”。在张桥轻纺产业园,货车沿着园区沥青路频繁进出,将布匹运往江浙地区。据园区资料显示,这个总规划4200亩的产业园,一期已建成厂房74.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家,其中33家投产,带动2000余人就业。

乡村产业也因交通焕发活力。三和集镇大陈村依托省道S319,打造“三和千张”文旅产业链,2024年建成豆制品文化馆,实景展示千张制作“六步法”,吸引来往游客停下车就能看千张制作过程,尝一口热乎的豆浆,老手艺成了“网红打卡点”。“大陈村先后和定远利农、滁州和美等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奋豆者”共富工坊,采用“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0多万元,15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支书介绍,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210万元,位居全县前列。

陶铺村的变化同样显著。在省交通运输厅帮扶下,该村修通第一条沥青路,投资8万元新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维修50多盏。“路通了,我们又盘活了马塘、水库等集体资产,通过出租和发展电商,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2万元,预计2025年突破8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孙宜平说,如今的陶铺村,傍晚时分文化广场上满是跳广场舞的村民,“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灯亮了,人心也亮了。”

陶铺村北张胡人居环境示范点更是“颜值”与“内涵”兼备。这个投入约300万元打造的示范点,不仅完成污水整治、道路硬化,建成匠心馆、村史馆,还设立了文化小礼堂、晒秋场所、夕阳角、清水平台等多个打卡点,让过往旅客可歇可食可游。“我们挖掘驿道文化,让每一处景观都有故事,现在周末常有合肥游客来拍照打卡。”孙宜平说,该村还通过“信用积分”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G328的“主动脉”到乡村小道的“毛细血管”,从全域公交的“便民网”到产业融合的“致富链”,定远县正以交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当交通与产业、生态、民生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便会被彻底激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史睿雯)

http://ah.anhuinews.com/gdxw/202510/t20251029_8876591.html

(编辑:萧鼎  审编:益申合)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