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上海市静安区:志愿者24小时待命 主动运送发热病人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上海火车站里有很多志愿者都在忙碌,他们的任务是检测旅客提问,一旦发现发热状况,就要启动相应的措施,第一时间送往指定医院进一步检查。

“来之前我们都和家里人说过的,家里人都表示支持的,基本每天都不回去。”上海大益公共社区服务社负责人李军说,在这次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中,服务社包括他在内共有13名志愿者主动请战,负责转送发热的旅客。在到了火车站之后,根据站管办的工作安排,每天分为三班,一班三个人,24小时在火车站站台上待命,协助相关部门将发热病人转送至医院。

从大年初五开始,李军和服务社的志愿者们就开始战斗在了这样的一线。而在一开始的两三天,其实也有些忐忑,甚至有人打过退堂鼓,“因为我们这支队伍里,有些人是退役军人,有些人当过警察,所以当责任和可能的危险摆在前面的时候,哪怕最初有心理斗争的,最后也是心往一处想,把工作做好。”

“就是责任所在,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志愿者高健华是一名转业军人,同时也是第一时间响应服务社报名通知的团队成员。因为在部队待过,高健华对于人流的疏导、心理工作的疏导以及对于现场情况的处理,都能够给及时的响应。

每天,志愿者们就在站台上待命,在凌晨3点到5点之间,哪怕没有车次,大家始终站在站台。

在上海站志愿服务的第二天,大家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当时,有一位发热的旅客怎么都不肯上车,现场不配合”,李军说,当时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紧张,但是大家始终耐心地和旅客讲道理,“一方面耐心做工作,一方面我们的车上其实布置得还是相对温馨的,他看到后也不那么排斥了。”随后,大家将这名旅客送到了指定的医院,“既然做了志愿服务,就不要害怕困难,要把事情做好。”

相比于一般的志愿者来说,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年龄结构不算年轻,年龄最轻的42岁,最大的58岁。每班车上的三个人,一个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看护,还有一人负责整体的保障情况,早、中、晚进行三班轮守,保护着安全,“在整个工作当中,站管办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让我们做好防护工作。”

负责转运的这项工作,让李军很受感动,“上海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李军说,就在前几天,他们遇到了一对来沪的老年夫妻,在红外测温和再次测温时,两人的温度显示异常,老人的心理压力一度非常大。不过,为了测温的准确性,同时也避免造成老人的恐慌情绪,现场测量温度的志愿者在老人稍作平静后,又再次进行了两次测温,“温度正常,而我这时也感觉到,守护安全的同时,既严格,也有温度。”

转运测温排查后可能出现的发热病人,随时待命。为了守护好这份安全,每个人也都加强防护,不仅在上下班时,进行体温的测量,自身做好防护工作,同时加大消毒力度,都会对车辆进行消毒。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大家几乎没有人回过家,选择在火车站附近住宿,以便于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我说要报名志愿服务的时候,妻子给我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注意自身安全,二是每天要回来看孩子几分钟,以免孩子担心。”李军说,自己因为离家比较近,步行五六分钟,所以这几天,在上好一个班之后,李军短暂地回到自己家的楼道的电梯间,远远地看一眼家人,“看一眼,大家都放心。”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