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闻特写:今天,我们都是公益人

他,是警察。

她,是医生。

他,工作24个小时后,早上9点下班。

她,工作15个小时后,早上8点下班,再查房。

然后,他,穿着警服直奔目的地。

她,穿着白大褂直奔目的地。

他们几乎同时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菊花里社区广场——由交汇点新闻和延陵荟公益共同倡议发起的“薪火公益”社区行首站活动地点。

他,不是来维护秩序的,

她,不是来抢救病人的,

他们是来发挥特长做公益的。

在活动现场,南京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张雪强警官和他的同事们,各抱着一摞小册子,现场宣传“反电诈”。迎面几位大妈走来,张雪强眼疾手快,一人递上一本反电诈实用手册,嘴里还热情地说着:“大妈,要保护好我们的钱袋子。”

现场居民之一,王春香现身说法:“有次,我接到电话,一开口就喊我妈,和我儿子声音一样,说他撞了人,让我转两万块钱。我说,你是董庆吗?他说,是啊。”另外一位居民,随即接口,“你不能说名字,骗子会骗你的。”……

参加活动的居民,听着民警们苦口婆心的宣传,你一言我一语的从被宣传者逐渐变身成宣传者。

南京市第一医院眼科医生许译丹,上了十几个小时的夜班后,直接来到活动现场从事义诊。她说:“我不觉得累,我喜欢这种义诊。眼睛,不仅仅是生病了才要治疗,更要保养,要预防。义诊现场可以宣传很多护眼知识。”

在给一位老人看完后,她告诉老人:“你这个病主要是因为紫外线照射、油烟等污染造成的。”老人很惊讶,油烟还能污染眼睛!许译丹耐心地跟老人解释,用她那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接待一个个前来咨询的居民。

与他和她一样来到现场的,还有雨花台区人民防空办公室的胡孝兵,显眼的制服、厚厚的宣传册,“吸睛”的他只为向更多的人宣传更多的人民防空知识,提高全民防空防灾意识。

现场还有,其他专家、企业家、律师、面点师……

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新联会会长、南京市延陵荟公益创始人王志敏,17年来孜孜不倦于公益事业。他说,很多基层的社会公益活动还停留在“输血型”模式,活动结束公益也就结束了;但其实,“造血型”公益模式更值得推崇。公益活动不仅是活动,还要留下一颗颗种子,整合社会组织、商协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让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公益事业。 “今天的活动,社区就发动组织了10个人的公益小分队,明天就是50个人……只要有爱心,人人都能够从事公益事业。”据他介绍,延陵荟公益已经由100多人的团队发展到了1000多人。

“薪火公益”社区行首站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菊花里社区,其党总支书记徐舒,曾经是大学生村官的她2009年来到社区,一干就是十多年。她亲身感受到,如今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是越来越强,以前是有事才找社区,现在是“我是社区人”,大家对社区有了归属感。大家工作之余也乐意发挥特长参加更多的社区活动,在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社区成员,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